第二日,皇帝便准了皇后的请求,当然这事其实也可以算是皇后彰显贤德的一个小手段,作为当家主母,施恩先帝嫔妃,是她的职责,也是她的权力。
追封了生母之后,皇帝在娴妃复位之后也第一次踏足了长春宫,皇后想不到还有意外之喜,而皇帝估计也是意识到他现在还离不开皇后和富察氏,所以此事过后,也就顺水推舟重新开始宠幸皇后。
最重要的是,嫡子还没着落呢。他不可能一直不宠幸皇后的,同时,如今他的政权还未到无所顾忌的地步,皇后是富察氏在后宫的脸面,不能不顾;皇后是正妻,是正宫,只要皇帝不想被言官参宠妾灭妻,就不能一直冷落皇后;更何况中宫不稳则后宫不平,后宫嫔妃见皇帝对皇后不满,不够信任,就会生事,皇后在嫔妃中间也没有足够的威信。
何况,皇帝有心要复宠娴妃,她是皇帝多年的宠妃,皇帝对她的偏爱后宫众人多年来其实已经有些习惯了,并不会因为这一年多的冷落就笃定她失宠了,皇后,贵妃,昭妃,哪一个不是对她忌惮非常?
若是只复宠她一个,皇后的压力可想而知。
后宫嫔妃也会因为这两方的争斗多多少少被殃及池鱼,所以,皇帝必须要确定皇后后位安稳,给她足够的底气统御众妃。
而青樱是个聪明人,最是懂得韬光养晦,当年熹贵妃和先皇后之间的仇怨,反对任何一位乌拉那拉氏成为他的嫡福晋,可在熹贵妃权势正盛的那几年,对于熹贵妃,青樱一向是示之以弱,兼之想要以诚心打动熹贵妃接纳她这个儿媳妇的。
如今他表明了支持皇后的态度,青樱会知道该怎么做的。
富察琅嬅:" 皇上御极已有六年,如今追封了几位先帝已故的嫔妃,先帝留下的几位太妃是否也要加以尊号晋封一二?"
毕竟留下来的几位家世有些还可以,皇帝自己的嫔妃已经大封过一轮了,皇后既然提了已故的,自然也不会落下如今健在的几位,免得人家非议皇后媚上,而且加封现有的太妃,也能让皇帝和皇后的这次追封来的更加的合乎清理。
毕竟加封所有伺候过先帝的嫔妃就是皇帝孝顺了,无差别对待,更能证明里面皇帝并无私心,底下里猜测李金桂身份的也可以停下了。
皇帝思虑了一番,觉得皇后考虑的很周全。便赞同道
弘历:" 那端皇贵太妃就加封为端顺皇贵太妃;敬贵太妃加封为敬懿贵太妃;欣太嫔晋位欣太妃;贞太嫔晋位贞太妃;康太贵人晋位康太嫔……此事就交予皇后去办"
商量完了正事,夫妻二人便顺理成章地一起过夜。
只是翊坤宫当晚的宫灯燃到很晚。
【其实苏绿筠一直觉得如懿传里的如懿是有些欺软怕硬的,甄嬛对乌拉那拉氏一族的影响以及迫害少吗?因为甄嬛的出现,以及在先帝面前揭穿了宜修的真面目,青樱从出身后族的皇后亲侄女变成了要依仗四阿哥垂爱才能勉强得到侧福晋之位的宝亲王妾室,随着宜修被先帝厌弃,乌拉那拉氏也跟着一落千丈。可以说,她前半生的所有艰难苦痛都拜甄嬛所赐,甄嬛是所有一切的源头。
甚至先帝驾崩,甄嬛为了不让宜修和乌拉那拉氏翻身,以青樱作为筹码逼宜修自尽;拿着一碗火腿鸡汤做筏子在皇帝的妻妾面前当众训斥青樱;让青樱守在潜邸为宜修守孝;是甄嬛劝皇帝下定决心送如懿到冷宫;是甄嬛让如懿给皇帝当时的心头爱寒香见送上绝育汤,以致皇帝愤怒之下扇了她一巴掌,帝后感情裂痕变大……
以上种种,甄嬛对如懿的人生影响不可谓不大。
但她选择替甄嬛在张廷玉面前力证宜修之死确实不是太后所为,乃是哀伤过度,随先帝而去;劝说皇帝以孝治天下,请太后入住慈宁宫;冷宫里吉太嫔刺杀甄嬛,也是她救了甄嬛;科尔沁向皇帝求娶嫡公主,是如懿给甄嬛献计让甄嬛的女儿得以不用抚蒙;……
桩桩件件,只有以德报怨,她从来没有兴起过坑甄嬛一把的心思:让她也尝尝算计如懿的报应
可是对皇后,贵妃却从来没有好感,从冷宫出来之后阿箬,贵妃,皇后都没逃过她的报复;而玫嫔当众殴打她,最后却还劝庆嫔不要和她计较,说那不是她的本心;魏嬿婉抛弃了一次凌云彻,她就再没有接纳过这个人。
如此双标,我都怀疑她是不是按着是不是对自己有没有威胁划分的,皇后和贵妃一个害她不能有子的罪魁祸首,一个是在冷宫期间屡次害她性命的凶手,但归根到底,这两人也是如懿上位继后的唯二绊脚石,不然又有什么理由解释她和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