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还是没拿下欧亚联邦中东那点部队夺取苏伊士运河控制权。
其实只要扎夫特掌控苏伊士运河,雷德阶段任务完成就是时间问题了。
扎夫特不肯直接空降欧洲落个侵略的名声,但从北非以救助者降落然后支援直布罗陀基地,让欧亚联邦感受到危机后主动攻击,随后靠反击打进欧洲就没问题了。
反正迪兰达尔需要的只是一块遮羞布,哪怕这块布是透明的,扎夫特的目的、嘴脸一览无余,但必须有。
不过雷德已经听说扎夫特将密涅瓦号调到北非去了,准备以密涅瓦号为核心再组织一次攻势。
南美这边,扎夫特明显想吃现成的了。
新米斯尔奇王国和大西洋联邦的战斗已经让大西洋联邦无暇攻击南美了。
太平洋海战的结局导致大西洋联邦本土已经受到了威胁,大西洋联邦肯定不会为了台质量加速器本土都不要的。
到时候巴拿马基地的大西洋联邦军一定会被调走,那扎夫特只要等到那时候吃现成的就行。
就像上面说的,太平洋海战在雷德从月球回地球的时间里已经落下了帷幕。
夏威夷岛的大西洋联邦太平洋司令部在两台哈斯蒙清理完北边所有岸基炮台登陆后,只能选择留下一支由半残船只组成的部队殿后,然后其他舰船和MS撤回大西洋联邦本土。
但就结果而言,留下的残兵败将们在新米斯尔奇王国部队合围过来后主动投降了。
诺因在清点人数后,将所有受伤的人全部打包送回了大西洋联邦,这些人除了在路上伤势过重撑不住的,其他基本都活着回国了。
不过那些逃跑的部队属于倒了血霉。珍·休斯顿率领的水下部队与穆率领的空中部队在海面上绞杀着大西洋联邦的舰船。
就像诺因预测的那样,大西洋联邦太平洋舰队最后能活着回去的人不足半成。
这半成的人几乎都是因为船只运气好,愣是躲过了新米斯尔奇王国空中、水下两支部队搜寻才能全须全尾的活着回来。
太平洋海战结束后,新米斯尔奇王国没有立刻发起对大西洋联邦本土的战争。
诺因占了原本大西洋联邦的夏威夷岛基地,作为新米斯尔奇王国的前哨基地。
诺因非常清楚,要攻入大西洋联邦本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整个北美洲都是大西洋联邦的地盘,新米斯尔奇王国虽然很容易从一个点突进去,但接下来就得面对大西洋联邦陆军的围剿。
而这波战斗新米斯尔奇王国自动机兵损失惨重,几乎就是在拿自动机兵换对面人命,所以新米斯尔奇王国的太平洋部队需要休整一段时间,将自动机兵补充完毕,然后才能考虑攻打大西洋联邦本土。
对于诺因的意见雷德表示认可,打大西洋联邦本土看着难,实际也的确不会轻松。
虽然现在大气环境的空中自动机兵已经要批量换装成村雨了,但新米斯尔奇王国还缺一款强力的内陆MS。
大西洋联邦可不是大洋洲联合,打大洋洲联合不需要专用的地面战MS,因为只要大洋洲联合就没有自主生产MS的能力,把扎夫特给他们的打掉他们就失去了有效反抗武器。
而大西洋联邦则完全不同,灭国的压力下能爆发出多恐怖的产能雷德也无法估算。
要知道原著迪兰达尔哪怕已经把欧亚联邦打趴了,也没考虑过真的打下大西洋联邦本土,只能煽动民意,把矛盾集中在LOGOS身上,然后资助大西洋联邦内的其他势力去攻打LOGOS成员的庄园。
只能说,原著属于LOGOS长久不干人事的回旋镖终于扎到了自己,而且大西洋联邦民众当时也真的需要一个情绪发泄口。
但雷德的计划里,大西洋联邦和欧亚联邦在未来是不需要存在的,三角形是个稳定的结构,如果人类需要保证一定的竞争才能进步的话,世界超级大势力有新米斯尔奇王国、东亚共和国、PLANT三方足矣。(别问为什么不统治全球,我书还想要)
而且雷德可不准备让三方继续打仗,而是在一定规则下,和平的竞争宇宙的开发。
毕竟雷德如果未来成为系统管理员了,肯定不会盯着这一个世界的,虽然作为起家的大本营肯定会有所关照,但也别指望自己真的成为这个世界的保姆。
所以,大西洋联邦自己灭定了,但这需要一个过程,这场战斗的时间,或许比原著第二次大战的时候会久一些。
至于雷德看中的强力的内陆MS,那自然是比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