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一人之下:大模型修仙! > 第七十二章 削石成剑

第七十二章 削石成剑

话音落下,张安世又接着安排起了几人具体的修行,主要就是让几人除了打坐纳气,更要尽快掌握住【幽冥之炁】的使用。

另外,他现在手上已经有了【黑白无常】两个完整的神职,他决定后面等几人修为够了,就拿着手中幽冥玉玺往几人身上一印,让几人轮流感受到【黑白无常】的状态,这对于他们拓宽幽冥权柄很有帮助。

当然,对他自己提升修为也很有用。

咳咳,双赢嘛!

安排下去后,众人便各自散去,张安世却走到一旁,从背包里拿出之前从公司里带回来的几块石头。

看着这几块石头,张安世不禁心潮涌动。

脑海中的【云篆大模型】并没有从这几块石头上发现一丝【地之炁】,但张安世却早就有想法了。

实际上,关于地之炁,张安世本就没打算只单纯靠着自己的【云篆大模型】来实现。

本来先前他打算进入二十四节通天谷里找一找的,查看过仙人公冶李的记忆后,他猜测自己大概率能在那个地方凝聚出不少的【地之炁】。

但没办法,时间不等人,不能就干等着啊,进不去二十四节通天谷,他就不修【地之炁】了吗?

不可能的!

为了尽快进入【先天一炁】的境界,他现在决定先至少自己凝聚出一缕【地之炁】。

他莫名有种感觉,只要修出一缕纯正的【地之炁】,自己脑海中的【幽冥之炁】一定会得到不小的成长,同时他自身元精炼化的程度也会顺带着飞升!

那么,只靠自己修行,能修出【地之炁】吗?

开玩笑,他张安世难道就只靠金手指吗?他脑海中还是有一些知识的!

前世出于兴趣阅读过的一些经典,这时候就派上了用场!

其实古人早就对天地之炁有过深入的研究。

黄帝在《素问·五行论大论》中问于岐伯曰:余闻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

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

这一段其实是在论述天地周旋一周到底有多少天。

黄帝疑惑,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则一岁三百六十天,如果以九九制会,则一岁三百六十五天,与之有三百六十五节相符合。

那么,天地周旋一周到底多少天呢?

岐伯就说了,这個问题有点大,请让我慢慢给你缕缕头绪吧。

天度者,所以制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七曜之刻度。

六六之节为天度,天为阳,天圆在外,动而不息,太阳普天一周为周天之度,一个太阳回归年是三百六十度。

气数者,所以制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五行气数之用。地方居中,静而不迁,是为阴。

所以一个地球绕太阳公转回归年周期是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度。

其实在这一段黄帝与岐伯对于天文的讨论中,就隐含了地之炁的奥妙!

九九制会,便是用来测候十二地炁的!

九九制会,还有一个更根本的意思,那就是以十二律测候十二气来会之时机。

而说到这个,就不得不提到葭管灰飞之法了。

葭管灰飞之法,是古人用来测量十二气来会之时机的方法,更与代表十二个音律的律管密切相关。

古人先将蒹葭苍苍的葭管内的薄膜撕下来,累积一定的量后,烧成灰,而后将这些灰放入校正好的十二律律管之内,埋于地下。

到冬至一阳来复的节气时,第一律黄钟之管内的葭灰就会自动飞弹出来,然后其他葭灰会依次按照十二节气从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等律管内飞弹出来,于是,一年之间地炁的测量就完成了。

所以在张安世看来,十二律其本身的数字就和地之炁有着紧密的关系!

地炁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一年中不同的节点展现出不同的状态,而十二律吕的长度本身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地之炁!

大道玄之又玄,各种【象】显于人间,就看人怎么理解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