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风铃来的时候,大队长正在陪着刘岩和方天坐在一起喝水,聊着村里面秋收的事情,说到激动的地方,简直就是唾沫横飞手舞足蹈的。
但是刘岩和方天却是没有一点儿嫌弃的意思,反而都听的津津有味的,甚至还都在拿着钢笔和笔记本时不时的做些记录。
李风铃看着这样的场景,就知道今天来的这两位记者职业素养都不错,不是会做虚假报道的人。
李风铃微笑着敲响了大队部的门,“邦邦邦”三声以后,她就乖巧的笑着问大队长:“叔,您找我?”
虽然刚才已经从送信儿的人嘴里知道了来的人是两位记者,她也能猜到他们是来干什么的,但是她总要装傻一下不是?
王浩仁看到李风铃来了,赶紧笑着招手让她进去,“铃丫头来啦?赶快进来,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两位同志。”
李风铃听话的进了屋子,站在了大队长王浩仁的身边,她刚站定,就听到王浩仁分别指着方天和刘岩给李风铃介绍道:
“铃丫头这位是咱们榆林市报社的记者方天同志,这位是咱们县报社的记者刘岩同志,这两位同志今天是特地为了你给市报社投的稿子,来找你了解一下情况的。”
听完了大队长的介绍,李风铃礼貌的和他们握手问好,然后是一阵寒暄。
王浩仁看几人都熟悉的差不多了,就适时的说:“两位同志,铃丫头,你们聊着,我去让我家婆娘做饭,今天中午你们全都去我家吃饭。”
方天赶紧阻拦道:“王大队长不要忙活了,我们一会儿回县里吃就行,我们有规定,不能拿人民群众一针一线。”
刘岩也附和道:“是啊王大队长,您就别张罗了。”
“没事,都是简单的家常便饭,不值当啥,你们聊着,一会儿饭菜就好。”大队长说着就头也不回的跑了。
刘岩和方天见没有办法阻止,只能想着一会儿给老乡留下一些钱和粮票了。
其实他们做记者的,经常需要到处去采访,甚至是下乡,经常遇到这种情况,那些信心不坚定的觉得一两顿饭,吃了也就吃了,没啥的。
倒是刘岩和方天却是从来都坚持不拿人民群众的东西,就算是吃了饭也会给钱和粮票,时间长了,有的领导和同事就都觉得他们是榆木脑袋,不会转个儿,有一些条件不好或者是路途远的采访就都扔给了他们。
要不然这次到柳树村这么个偏僻小山村的任务说什么也轮不到他们头上,而且这两人还是同学,现在也成了难兄难弟。
咳咳,不说这些没用的,人家两位记者是来采访的,咱们还是聊聊采访吧。
“李风铃同志,这是你给我们报社投的稿是吗?”方天从上衣口袋里拿出来一打信纸递给李风铃,然后问道。
“是的方同志,请问是我的稿子有什么问题吗?”李风铃拿起稿子仔细的翻看了一下才确定是自己的稿子,才问道。
方天见李风铃误会了,赶紧摆手解释道:“不是的李风铃同志,你不要误会,你的稿子写的很好,就是那个故事里面提到的那些预防洪涝灾害的措施,我们这次来是想来求证一下这些方法是不是真的能够有效地预防洪涝灾害。”
“这是真的,这些方法是我从一本书里面看到的,那本书已经在意外中被损毁了,我觉得这些东西能够很好的维护我们国家的财产安全,自己人民群众的身命安全,所以才给变成了小故事投稿到了报社的。”李风铃脸不红气不喘的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刘岩和方天都很敬佩李风铃的这种一心为公的思想觉悟,对李风铃就是一顿马屁乱拍,比如什么一心为民的好同志啊,大公无私啊一类的,说的李风铃都差点晕头转向的。
李风铃在心里吐槽,这两位看起来很正经的记者同志,没想到还是很不正经,都跑题了没看到吗?
刘岩和方天在对李风铃进行了为期三分钟的商业吹捧以后,又详细的询问了那些措施的意义,李风铃也都一一仔细的给他们解答了。
李风铃一边说,两位同志就一边哐哐的往笔记本上写,那速度堪比李风铃前世答文综卷子的速度,就差让沐风铃再说的详细一点儿了。
等几人谈完话,已经快要中午十二点了,王浩仁早就已经在门口等着了,看几人一直聊的火热(就是李风铃一个人说,刘岩和方天低着头写)就没进去打扰,现在看他们结束了,就赶紧迎了上去。
“两位同志,铃丫头,你们辛苦了,家里都已经做好饭了,我们赶快家去吃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