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
郎中衙。 吃过午饭,李诺就和娘子来到了吏部。 宋哲将一本厚厚的册子递给李诺,眉头微不可查的动了动,问道:“你要考科举?” 李诺也没有隐瞒,点了点头,说道:“想要修法家的话,还是需要有一个官身,只能试着考一考……” 宋哲沉默片刻,说道:“还有四年多时间,既然要考,就好好准备,别给你爹丢脸。” 李玄靖当年一人独揽六科状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他的儿子不参加科举倒也罢了,若是参加,不指望他能占一科状元,至少也得中个进士,不然就算是给李家丢脸了。 他根本没想到李诺要参加半年后的科举,毕竟,两个月前,他还是李家的傻儿子。 要在半年之内,从什么都不会,到通晓六艺,金榜题名,就算是李玄靖也做不到。 李诺没有给岳父大人解释更多,他的目标很明确,拿到往届进士名单之后,径直翻到了至圣三十年,也就是上一届科举。 这一年,共录取了一百位进士。 后面的名单,他就不用看了,李诺的目光,直接锁定最前面的几行。 至圣三十年的状元,名为崔述,他是当年的科举状元,却不是任何一科的单科状元。 说明此人各科均衡,没有明显的特长,也没有明显的偏科,是一位能力均衡的人才,但却不是李诺想要的。 他需要的,是那些偏科战神。 算科状元的名字,李诺也直接跳过。 乐科状元刘商,射科状元王绍,礼科状元郑展,御科状元杜统,书科状元裴子仪,李诺主要锁定在乐,射,御三科上。 书科是一个杂科,书科状元的文章未必写的最好,只能说书法,绘画,律法,文章综合最高。 礼科李诺另有人选,一个年轻的考生,怎么可能有礼部员外郎懂礼法。 还是得找个合适的机会,将二叔送进去。 李诺将这三人的名字抄录在纸上,对宋哲说道:“岳父大人,可不可以把这三人的卷宗,拿给我看看?” 他需要知道这三人现在在何处任职,如果不在长安,那他就需要另觅人选了。 宋哲看着这三人的名字,问道:“你要这三人的卷宗做什么?” 李诺诚实的说道:“这三人都是最近一届的科举单科状元,我想请教一下他们,这几科有没有什么技巧……” 这个理由很充分。 上辈子,他还上高中的时候,学校也会请一些往届的高考状元,来给学弟学妹们传授高考经验。 宋哲拿起这张纸,走到衙房外,说道:“冯令史。” 一名官员立刻小跑过来。 宋哲将纸笺交给他,说道:“这是上一届科举的三名单科状元,伱去案牍库,将他们的卷宗调来。” “是。” 冯令史应了一声,立刻向着案牍库小跑而去。 宋哲走回值房,对李诺说道:“你的想法没有错,不过,大多数进士,在高中之后,就会荒废六艺,距离上一届科举,已有三年多,现在让他们去考科举,莫说再中状元了,怕是连通过春考都难……” 话虽这么说,但李诺还是得试试。 不一会儿,冯令史就捧着三份卷宗进来了。 这三份卷宗都很新,上面也只有寥寥几页,李诺翻了两份,心中略有失望。 御科状元杜统,射科状元王绍,在高中进士之后,一个在太仆寺任职,一个在卫尉寺任职。 这两寺倒是在长安,但这二人,却分别在一年前、半年前升迁,被调往边军,距离长安数千里外。 宋哲扫了一眼卷宗,说道:“御科和射科,本来就与军阵相关,如果不能留在兵部,还可以走武官的路子,不过他们升迁的速度有些快,杜家和王家,都是大族,应当是动用了家族的力量,将他们调走了。” 李诺的面前,只剩下一份卷宗。 乐科状元刘商。 翻开这份卷宗,李诺稍稍松了口气。 刘商半年前也升迁了,如今是太乐署太乐令。 太乐署是太常寺的下属部门,负责各种盛大活动的音乐演奏。 太乐令是太乐署的一把手,正七品的官职,手下管着数千名乐师。 朝廷的各种活动,随时都要召集乐师,太乐署当然在长安。 不多时,李诺和宋佳人离开吏部。 片刻后,一道年轻的身影从吏部走出,上了一顶轿子。 京兆府衙。 这是赵河第二次踏入京兆府衙,这一次,他被带入一座高大的衙房内,等了许久,才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