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夺首先想到,要为这个故事设立两个主角,一个是霍利教授,一个是自己。
人物背景必须和真实的霍利教授及自己相差很远。
尤其是霍利教授,万一他本人或他身边人有机会看到这篇小说呢。
所以,人物原型和故事主角,要差得越远越好,不能让读者看出一丝一毫的联系。
甚至不需要贴近现实,越离奇越好,还能看作是在上部作品的基础上,向前迈出的一大步。
他本来也对娄瀚、魏锋表达过自己的观点——文学不必拘泥于现实意义。
\/
一号主角叫做“雷塔西奥”,在拉丁语中,是“欢乐”之意。
雷塔西奥出生在一个贫穷而又没有温情的家庭。
他的父亲严重酗酒,还嗜赌如命,对自己的人生,早就彻底放弃了,终日浑浑噩噩,靠四处打日结工资的短期零工,养活一家三口。
巨大的生存压力,把父亲的性情扭曲得像个恶魔。
每天的日常,如果找到工作、赚到一些钱还好,就能购买食物、买酒、付房租,心情也会不错。
这时的家庭,就会较为和睦。
如果一连几天都没人要他,没活干、没钱,他就会陷入极度的焦虑,情绪暴躁,无端地发怒,拿家人出气。
而即使没钱,他也会买酒、赌博,并且比有钱时喝得更凶,赌得也更大。
钱当然是到处去借来的。
喝醉了、输了钱,回家就会狠狠揍儿子,没有理由,非要什么理由,那就随口编一个。
因此,雷塔西奥三天两头地挨打,经常鼻青脸肿,到处都是伤口。
父亲酒疯上来,严重时,都不知道自己手里拿的是什么,抄起什么就打,皮带、木棍、铁杆、锋利的破酒瓶子、厨房的刀……
这种情况下,雷塔西奥再怎么听话,也不能坐以待毙了。
这孩子哭喊、央求,对窗外呼救。
他在屋里拼命跑,绕着一切能绕的家具跑,和父亲做游戏,但绝不能停下来。
如果指望躲在某个父亲找不到的角落里,或者柜子里、床下面,以为不动不出声就安全了,那下场一定会很惨。
好多次,雷塔西奥的手或脚血流如注,自己哭着去找人救命。
可他没钱,医院把他往外赶。
幸好,宠物医院的老兽医儒诺愿意帮他,不要钱,但治好之后,要用别的方式报答。
雷塔西奥的母亲年轻时是个漂亮的女人。
她拒绝了众多追求者,跟雷塔西奥的父亲私奔,因为这个男人潇洒不羁,敢为她打架,为她去抢劫,好给她买贵重的衣服和首饰。
和这样的男人相比,那些只会读书和工作的,就太平庸无趣了,跟那样的男人过一辈子,生活有什么乐趣啊?
后来,她生下了雷塔西奥,一切都变了。
生活异常艰难,丈夫也变得胆小,不敢在外面惹事,靠着做一些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工作,唯唯诺诺,才能拿回一点微薄的收入。
而她自己也不得不为这个家一起承担重任,外出打工。
工作中,她受到骚扰,也心甘情愿,因为每次在那之后,都能获得更多钱。
可丈夫不愿意,两人的关系日趋恶化。
有一天,她在工作中受了重伤,再也站不起来了,从此瘫痪在床。
这时的雷塔西奥已经四五岁了,便反过来照顾母亲,喂饭喂水、端屎端尿。
雷塔西奥的父亲,原本就有的喝小酒、赌小钱的毛病,就是在这期间,逐渐变成大问题的。
脾气越来越差,打孩子的行为和力度,一次比一次严重。
雷塔西奥的母亲也同样充满了愤恨和不满,唯一的发泄口,就是儿子。
她不能打,就只有骂,用语言暴力缓解自己的压力。
雷塔西奥做什么都不对,不管怎么做,换来的都是母亲的辱骂和父亲的毒打。
一家人始终陷在极度贫困又痛苦的泥泞中,无法改变。
雷塔西奥骨瘦如柴,如果逃离这个家,只怕一天也活不下去。
甚至,他就没想过逃离现状。因为他从三四岁能记点事起,生活就一直这样,父母对他的“教育”从来如此。
他的观念里,就从来没有幸福这个概念,只觉得人类的生活,本就如此。
但是有一点,他还是懂得什么是快乐的。
那就是他在老兽医儒诺那里,吃到几颗甜甜的糖,或者含肉的狗罐头时。
他在回家路上见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