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夺接到刁绮的电话,详细谈了谈编辑部对他新作的赞赏,以及娄瀚的赐名,让他收邮件。
邮件的内容,除了简单点评他文学技法更加纯属,运用得浑然天成、不留痕迹,语言创新可圈可点,还对在下一期《人民文学》上的刊登事宜做了规划,日期、版面、稿酬都已经定下来了。
上次给了个第二篇的位置,主要是因为照顾名家,这回直接上头题,开卷第一篇。
稿费也给出了最高标准:千字两百元,即总共7000元,视最终用稿实际字数而定。
除此之外,重点要说的是,建议参选第二界茅盾文学奖,并且还要推荐参选雨果奖。(注:真实的第二界茅盾文学奖没有短篇、中篇小说作品,只有长篇和戏剧。)
国内四大文学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和曹禺戏剧文学奖。
其中,茅盾文学奖只评优秀长篇小说,在文学界地位也最高,分量最重,最权威。
而老舍文学奖奖金最高,评奖范围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戏剧剧本、电影、电视剧和广播剧,不收短篇。(第三届起,新增了新人佳作奖。)
如果是已经获得过矛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和已经获得了鲁迅文学奖的中篇小说,那就不再重复评选了。
从分量和影响力来说,老舍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不相上下,各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而要说到大名鼎鼎的雨果奖,那就足以令获得过以上奖项的大作家、大文豪们也羡慕不已了。
雨果奖的正式名称为“科幻成就奖”,是为纪念“科幻杂志之父”雨果·根斯巴克而设立的文学奖项,评选的基本上都是通俗作品。
它由世界科幻协会进行评选,自1953年起,每年在世界科幻大会上颁发。
雨果奖和星云奖是科幻文学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也被誉为“科幻文学界的诺贝尔奖”。
其所评选的作品范围,包括长篇小说、长中篇小说、短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图绘小说、戏剧剧本。
而在作品题材类型的定性上,其实并不局限于科幻,也包括奇幻、神魔类创作题材和风格的作品,比如2001年的最佳长篇作品《哈利·波特与火焰杯》。
所以,郑夺的《凶手的繁星》完全符合雨果奖的评选范围。
那么也就是说,他要把《凶手的繁星》翻译成英文。
郑夺细加思考,觉得真的能获奖,这是个好事!
这些奖项、荣誉、奖金对他不重要,但由于他的获奖而影响整个文学界,那就很重要了。
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这种类型的创作,大胆突破现实的束缚,那么“婴儿”的食量才会超级丰富。
他抄小说,投稿,最初的动机,只是为了给自己的收入来源找个合理的理由。
继而又想到,既然决定要抄文,那不如就抄对训练人工智能有帮助的,有助于自己将要编写的AI学会虚构能力的,能让AI看到人类的思想是如何逐渐脱离现实底层逻辑的限制的。
也就是类似于《午夜凶铃》这样的作品。
稍加挑选,就挑中了《师兄的透镜》,风格合适,篇幅合适,出版快。
这次,已经有了名气,那就不必再抄别人的了,自己写。既然自己写,那就步子再迈大一点,以墨西哥经历为基础,写出了《凶手的繁星》。
事实证明,这半年来,还真的有不少作家——尤其是新锐作家——在题材和手法上跟风《师兄》。
如果《凶手》再斩获老舍文学奖,甚至是具有国际崇高地位的雨果大奖,那么一定会再掀浪潮,引诱更多优秀作者思路大开,对现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进行更深的解剖、钻探、冲击。
这个思潮发生的过程,就是人类思维挑战自我限制——也许是“上帝”的限制——的过程。
对AI来说,将是高山龙司发现世界秘密的过程。
这个AI就是“婴儿”,而“上帝”就是郑夺这个程序员。
郑夺就是要让“婴儿”学会看穿本质,争取从虚构中走出来,与他对话。
于是,他欣然接受了刁绮的建议,准备翻译——应该说是用英语重写一遍——《凶手的繁星》。
\/
春节假期结束,房产公司上班,郑夺给父亲在县中心区买了套新房。
以十几二十年后的眼光看,房价低得令人发指——每平方米才四百元上下。
在1998年,我国逐步停止了住房实物分配,并实行货币化。这一变革可以被视为国内房地产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