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重生:恋爱免谈,一心搞事业 > 第512章 动物 人和神

第512章 动物 人和神

郑夺曾经从中原大学一位计算机教授的“未来记忆”里,读取到一件有意思的事。

2023年有一篇论文,说的是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的某位物理学教授用GPT语言模拟了一个对“薛定谔的猫”的观察系统,

从而探索一个有趣的问题:AI眼中薛定谔的猫是死的还是活的?

结果表明,这个AI观察实验竟然实现了从经典确定状态到量子叠加态的认知过渡。

翻译成平常人能理解的说法,就是:动物、人类和全知的神之间的差别,本质上就是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同。

简单展开一下,“薛定谔的猫”这个问题背后的核心在于波函数的坍缩是如何发生的。

根据哥本哈根解释,没有观察者去看猫时,它就既死又活的叠加态,其波函数(也叫态函数)就是死活叠加的。

诡异的是,一旦有观察者看它一眼,猫的波函数瞬间就坍缩成一个确定的状态——死就是死,活就是活,要么死,要么活,只有一个!

也就是说,观察者主导了波函数的坍缩。那么,既然Chat GPT在对话中已经表现出了非常接近于人的主观性,何不让AI来充当观察者,看看它能否预测猫的死活呢?

然后具有了这个模拟实验。

这只“猫”由四个处于纠缠态的量子比特构成,每个量子比特同时处于0和1的叠加状态,对应Z方向的自旋向上和向下的叠加。

则可定义,活猫态为0000(上上上上),死猫态为1111(下下下下)。

然后让四个光子随机击中四个量子比特,模拟测量,测量即观测,观测的目标就是量子比特在X、Y、Z三个方向上自旋的值。

猫的死活只和Z方向的自旋值有关,上为活,下为死。测量随机,结果也随机。

经过数万、数百万次的重复之后,就能得到大量关于猫的死活的测量结果。然后用这些数据来训练AI模型,看看它经过训练之后能不能对猫的死活做出提前预测。

在这个过程中,控制模型的参数仅有一个:information bottleneck,它控制的是AI模型处理信息量的多少。

有趣的是,经过不同参数的调整,出现了三种能够明显区分出等级的人设,为了叙述简单,就叫它们A、B、C好了。

其中老C的最差,预测结果是完全混乱的,它根本不能理解什么是死,什么是活,毫无认知能力。

老B就好了很多,它起码能理解猫是死还是活,但预测结果就是瞎蒙。

这就和人最非常接近了。人类的认知和老B一样,都是经典的,对于随机事件没有预测能力。否则人人都能直接预知明天哪个股票会涨,哪个会跌,大家都发财了。

相比于B和C,老A就厉害多了!

A通过反复的测量,真的认识到了量子叠加态的存在,它能正确理解,猫不是非死即活的,而是既死又活的。

在它的眼中,世界没有宏观和微观之分,这个模拟世界中的一切皆为量子形态的。

于是,老A正确地总结出:不观察时,猫是既死又活的,观察之后,猫随机呈现死活状态,预测是无意义的。

从这个实验来看,C就像动物,B就像人类,A则像神。

这带给人两点启示:

1、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语言虚构能力。

B为什么对死和活的概念产生了认知,而C没有?是因为B的信息处理量的参数调高了,跨过了继承之前训练反馈的门槛,能够把知识传递下去、积累起来,并对后面尚未发生的、不存在的事情进行联想。

这本质上就是语言和虚构的能力。

在复杂、抽象的语言出现以前,所有生物传递信息的最主要途径,就是DNA。

有了语言虚构能力后,人类在短短几千年里取得的文明成就,远远高于过去三十多亿年的生命演化。

比如,车轮,这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东西,由人发明出来的。第一个人发明了轮子以后,告诉别人怎么做就行,不需要每个人都重复发明一遍。

2、人和神的区别,就在于信息处理能力不够而已。

人类的视听触味嗅感官系统只支持人理解宏观经典的世界,没看“看”见量子态的东西。所以人类其实从来不曾真正理解什么是量子叠加。

即便是波尔、薛定谔、普朗克这些大物理学家,也是如此,他们对于量子世界的所谓理解,完全建立在数学抽象和虚构的基础之上。

就比如,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