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剧从筹备期间就显得前景十分的不明朗。
看周洛一反常态的没有直接回家,李晓萍看着他问道:
“周总,看你这意思,是有什么新想法?”
周洛用手指在桌子上画了条折线,对李晓萍说道:
“华艺现在已经到了一个发展瓶颈,他们之前的几部戏都让他们损失惨重,没什么闲钱玩儿大制作了。”
“从《黑洞》这剧就能看出来,他们现在只能玩儿这种小打小闹的都市刑侦剧了。”
“以现在的情况来看,这部电视剧成不了太大气候的。”
“刚才你说华艺内部也起了龃龉,那他们内部现在也是人心涣散的。”
“只要出得起钱,华艺的人绝对不介意改换门庭。”
“挖人么,这个华艺倒是真没办法。”
李晓萍点了点头问道:
“你准备挖谁?冯晓刚?”
“不不不。”
周洛摇了摇头说道,
“冯晓刚就算了,他这个人不是善类,我和他八字反冲,这人养不熟的。”
周洛这话虽然说的很随意,但绝对是大实话,从冯晓刚从成名之路就能看得出来。
冯小刚的成名之路是怎么样的呢?
出身普通的他先是给王硕做小弟,通过《编辑部的故事》那个剧本丢失事件之后挂了个编剧名字,这件事细究之下很有意思。
早不丢晚不丢,偏偏就在最关键的时候丢了,还只有冯晓刚记得具体剧情,甚至和丢失之前的大差不差。
当然,这件事件毕竟没有证据,也就不了了之了,《编辑部的故事》也成功了,也没人去翻这个后账。
在那之后,冯晓刚和王硕两人合伙开了家电影公司,俨然一副哥俩好的样子。
不过这并没有持续多久,后来王硕出事儿了,冯晓刚火速和王硕这个名字划清界限。
紧接着发生了什么事呢?
他把王硕的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拍成了电影,取名《甲方乙方》,可笑的是在电影开头,冯晓刚直接把王硕这个原著作者抛开,连名字都没署。
《甲方乙方》票房大获全胜,此时的冯晓刚已经和王家兄弟搭上了线,王忠军找准机会出钱力捧他,凭借“内地贺岁片”这个牌子,进一步打响了他的名头。
而且成名之后,他也放弃了和前妻张娣十年的感情,转头就和徐凡好上了。
和徐凡好上之后,他也并没有收敛半分,比如前世和凤凰台女主持人沈静的“过夜门”。
再从拍电影的方面来说,他所拍的作品几乎都是改编王硕、刘震云、王刚、石康、李晓明、严歌苓等作家的小说。
他最大的“才华”就是把这些作家的灵魂和风格拍出来。
之前提到的颇为瞧不上他的叶晶是这么评价他的:
“冯晓刚最大的聪明,就是善于借鉴和利用比他还要聪明的人,如果听到别人说了什么段子,他第二天就能用上。”
周洛当着李晓萍的面直接拒绝了招揽冯晓刚的想法:
“冯晓刚成功的背后就是把他的兄弟们都给卖了,还把所有的功劳都归功于自己身上。”
“指望这种人,他早晚会在背后给你来一刀,还是让他祸害别人去吧。”
像冯晓刚这么做这人后世还有一个比较出名,那就是融合鬼裁陈思成。
(陈思成恶心的地方不止这个,他其实有个编剧们内部深恶痛绝的流程:
先找一个人聊天,把你的灵感在谈话间确定下来,然后马上就去找几个网上的写手或者刚入行的新人,写几个初版故事。
拿着这几个初版故事,把其中写得好的部分提炼出来,再交给几个专业编剧写初稿。
初稿写完,直接说稿子不满意,付个底价之后换一批编剧改第二版商量,再换一批编剧搞第三版……直到最终他满意的版本。
这个时候他自己就上场了,用类似论文降重的办法,把剧本自己改一稿,这个剧本就变成他自己独创的了,参与过的编剧都不再享有版权。
如果有那种实在避不开的,就在片尾找个犄角旮旯的地方,给你署个联合编剧或者剧本统筹。
【兄弟们可以去看看陈鬼裁的电影后面,联合编剧那部分】)
“我们主要挖就是挖中下层的员工,还有他们真正干活的人。”
“至于领导,只要人多了总有人会冒出头的。”
李晓萍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回答道:
“行,那我回头和吴厂长商量一下,他比较擅长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