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已决定,成立交通司,归工部管,仅在六部之下。
第一任交通司的老大还未定,暂由傅选代,准备从这次换回的人中选出。
在大家的努力下,他们的地盘,有百分之六十的地方,都已建起马车队。
普通人来往的速度也大大提高,只是冒出一些问题,急需要解决。
朝堂,赵九龙就像个考生,迎接大家的各种问题。
“马车队抱怨,拉的人多,轮子坏得快。朝廷的定价,他们赚不了什么钱。”
“马车队私自抬高价,百姓也有怨言。好好的事,朝廷反而成了罪魁祸首。”
现在马车队收费,是由朝廷定价。
朝廷肯定为百姓,马车轮子的技术不过关,经常损坏,朝廷定的那点银子不够。
就算够,谁也不会嫌弃钱多,在后世也有乱加价的现象。
这事导致朝廷诸公被骂,大家不爽,一直在想办法解法。
赵九龙根本没时间想这些,现在说到才想办法。
“技术是最重要的生产力,万不可忽视。可由工部成立一个专门搞研究的部门,好好研究一下所需的东西,包括马车轮子。”
大家呆住,赵九龙改革也就罢了。每次改革,都会多改出一个部门。
人员越来越多,赵宣和也有点撑不住:
“能不能就让工部研究,不用成立新部门?”
部门这一词,始见于赵九龙也。以前大家称为各部,赵九龙多了个门,大家也跟着这样称呼。
大家跟着赵九龙混,学的新鲜词越来越多。
“这个搞研究的部门,必须要成立,大家可能不知道研究的重要性吧,我来给大家普及一下。”
赵九龙从最普通的筷子开始忽悠,说在西方,有一群野人,还在用手抓饭。
就算再过几百年,也没用上筷子,用刀叉吃食。
他们的祖先,也不知是谁发明的筷子,既方便又卫生,又简单,还能训练大脑等等。
一句话、高、实在是太高。
赵九龙说这些,大家并不很认同,筷子太过普通。
他连再过几百年的事都说出来,许多人更不相信。
“不会真有人用刀叉或手吃饭吧?”
“王爷没说错,”李纲证明:
“金国以前的祖先就用手或刀吃东西,现在才改过来。在南边,有不少乘船来的海外人,就没用筷子。”
李纲一说,一些有见识的人逐一证明,赵九龙的话被大家认可,他再次忽悠研究的重要性。
比如发明一种武器,远程射击类,射程是弓箭的两三倍。
“我军装备这样的武器,还会怕金国的弓箭手吗?”
这远比筷子吸引人得多,赵宣和忍不住站起来:
“真有那样的武器吗?”
“绝对有,”赵九龙很遗憾,火药枪的基本构造、原理他都懂,火药也不用他造。
在唐朝时期就发明了火药,在现在,大宋已用于军事。
史料记载,靖康之变时的汴京保卫战,就曾用到火药。
书上说“其声如雷,力破山川”。
可惜使用的人不是赵九龙,并未大放异彩,还因此出了些自伤的事。
那东西又不保险,难以存放,逐渐被人遗忘。
要想制作安全的火药枪,钢材一定得升级。
凭现在的钢材,很不保险。十把枪有两三把炸膛,胆子再大的人都不敢再用。
钢材管道那些高科技,赵九龙一窍不通。
人太多,赵九龙没有说出火药枪的秘密。
“有些事,大家不要以为有多难。只要用心,一件小东西,也会出乎大家的意料。”
赵九龙说到这里,暂时没再说研究部门的事。
他要得到大家的支持,只靠一张嘴有点不够。
对马车队其它问题,赵九龙提出一些意见。
可以允许马车队、甚至其它商人,在驿站、各城中设立点,用于他们休息、维修等。
这个主意非常不错,赢得所有人认可。
特别是那些驿站,多数设在人烟稀少之地。
要是有人去那里建设,大家聚在一起,还能更热闹安全。
久而久之,可能还会形成一个小城集市,增加商税。
只是赵九龙接下来说的,大家就不理解了。
“给每个运营的马车,外面涂一个编号。比如汴京的马车队编号:汴零零一之类的。”
大家很懵,已入朝为官的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