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再次迎来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
一大早,汴京东城门外,陆续有人聚在那里。
到中午,已聚了数万官兵百姓。
“他们回来了。”
前方大道,行来一大队人马。远远就能看到彩旗飘飘,乐器声阵阵。
最前方的十六抬大轿,已换成三十二抬大轿。
半敞开的大轿上,坐着十多人。
“拜见皇上,娘娘。”
“诸位爱妃,我们走进城去,与民同乐。”
当赵宣和带着众妃嫔、公主、官员等等出现在人前,许多人激动落泪。
“回来了,终于回来了。”
“老天有眼,皇上将大家换回来了。以后,一定能换回众皇子、皇孙。”
这场景,赵九龙也为之感慨。他倒是空着双手,左右有一大堆人。
李如意被两个疯公主紧紧挽着,可能是李如意对她们发自内心的好,两女虽疯,对她十分依赖。
徐蕾抱一个小皇孙,这一路来,她们不是抱小皇孙,就是陪伴两个疯公主。
赵九龙的神功也没时间修炼。
左右的公主激动万分,最粘赵九龙的庆福公主赵金姑指着城楼:
“四哥,我知道这里,我们就是从这里去北方的。我在北方,还画过这面城楼。”
感慨的人太多,在人群中,几个远方来的客人也很激动。
“将军,这下总不会是假的了吧?”
在这几人的中间,有一身材高壮、长着一双剑眉的年轻人。
年轻人炯炯有神的双眼,也有些湿润,喃喃道:
“建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这世上,真有这样的完人?”
一年纪稍小些的男子说:
“要是以前,我也不敢相信。九爷他做到了,我敢以性命打赌,九爷绝无异心。”
另一男子劝道:
“将军,我们投过来吧!李相和宗大帅的眼光绝不会错。”
年轻人想了一会,重重出了口气:
“南边就快攻来,有的是机会投,不必急于一时。”
……
第二天一早,赵宣和将换回来的五十个官员,全部册封到位。
至此,汴京的朝官,已基本完善。
这些被册封的官员,太监有点倒霉。
按赵九龙的提议,所有太监,最高不得超过四品,并且绝不能被封爵。
以前有爵位的,也全被刷下来。
现在赵九龙威望太高,没人敢有意见。
其它被册封的官员,也没多高兴,多数人很惶恐。
新任开封府尹包耆年请命:
“臣之才,难胜任开封府尹一职,皇上另选贤能。臣可去任何县里,当一介地方官。”
“臣也一样,”同知枢密院事吕文涣接道:
“臣只堪为一县地方官员,请皇上另选贤能。”
陆续出来好几人要辞官,赵宣和以为他们谦虚:
“诸位爱卿不用推辞,你们之才朕清楚,可休息几天再上任。”
包耆年苦笑:
“汴京甚至其它地方的变化太大,开始张大人说我还不信。新型驿站、马车队、举报箱等等,无一不是空前盛举。臣希望从县上做起,才有信心不负于皇上。”
这些换回的官员,一路看到听到的,已将他们震懵。
来到京城后,惊得无复以加。
平时站街的混混也没了,甚至连叫花子也消失,全被派去干活养活自己。
一个老文官还在街上就哭出声来:
“万古盛世,不过如此,我大宋终于兴盛了。”
辞官的人越来越多,赵宣和看难了,看向赵九龙。
赵九龙巴不得这帮人辞官,好多观察一下。
只是赵宣和一直想将朝官补齐,说这些朝官不齐,就是个残缺不堪的朝廷。
看在赵宣和份上,赵九龙没有赶人。
“这些事并不难,可以拿点时间学习。先不正式任命,大家干得好,说明适合干此职务,再转正。”
这方法算是两全其美,大家没再闹着辞职。
今日还有事要做,赵宣和提前结束早朝:
“通知大家,去祭祀。”
……
一场声势浩大的祭祀,在汴京举行。
这次赵宣和没再让任何人主持,亲自上阵。
一个个公主,身穿崭新的公主服。
连在怀里的小皇孙也很听话,不哭不闹,仿佛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