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九龙大喜,赵构现在手下的名将猛将,已所剩无几。
邵隆是个猛将,以前在北方是义军首领,多次大败金军。
南投赵构后,因为赵构的投降政策,没能一展所长。
秦桧识人才,将邵隆招为手下效力,还在衢州任重要将领。
“多谢胡先生,若能说服邵将军,可以挽救许多人性命。”
理学派的人,大多淡薄名利,赵九龙没拿那些东西侮辱他们。
胡寅的兴致很高,请教不少赵九龙改革之事。
“南方人比北方人随和,医保、车队等在北方能做下去,在南方能更好推广。让大户捐田地之事?恐怕有些异议。”
捐田地的事,赵九龙也知道会起风波。他毕竟不是民间人士,看问题没那些人全面。
“胡先生有何建议?”
胡寅的意思,南方接受的文化比较少,许多人心智还未开窍。
许多地方,是族群一起生活。大家吃大锅饭,并不存在分田地。
就算不吃大锅饭,有些地方族长就是土皇帝,权威比官府还大。
照他们那样搞,在有些地方可能会出大乱。
赵九龙虽能摆平,只要出那种事,会影响到他和赵宣和的名声。
强捐田地之事,可以先从两浙这些开明的地方搞,其它地方徐徐图之。
胡寅虽没说得很仔细,他这些话很有用。
赵九龙现在才想到,南方有不少地方还很落后。
土司等权利惊人,大过官府。
那些地方的高层,一定会维护他们的利益,不会同意分田地那种事。
“胡先生说得是,此事不能太过急躁。至少,不能以此为名。”
……
随着南方快统一,赵宣和已传旨天下,再过半年,又在汴京举行科举大考。
这次考试的规模更大,招收的人更多。
现在许多南方城市,甚至还只是守将代任文官之首。
这事赵九龙已和赵宣和商量好,以后文官只能管政,守将管官。
四川也一样,吴玠管政,他的弟弟吴璘管军。各负其责,将重文轻武的陋习彻底打消。
这天,赵构派的使者来到汴京。
“臣赵鼎拜见太上皇。”
秦桧拒绝出使后,赵构将大臣赵鼎找来当使者。
赵鼎不但是大臣,还是宋朝名臣,李纲滕康几人的好友。
与李纲、胡铨、李光并称为南宋四大名臣。
赵九龙也知其大名,还准备打到临安去,将他劝过来继续为大宋效力。
赵宣和对赵鼎也很熟悉:
“赵构将元镇也派来这里,看来他已无人可用矣,元镇来此何事?”
赵鼎几人,是赵构朝廷最后的清流。他们没投过来,也只是想和平解决赵宣和斧子争端。
现在有此机会,赵鼎没拒绝出使。
“皇上愿向太上皇负荆请罪,他愿放弃皇位,永不为帝。”
没多少人惊讶,赵构现在已快打成孤家寡人,金国那边已救不了他,投降在意料之中。
赵宣和冷笑:
“他倒想得好,造成如此大错,见事不可为,还在想保命投降?朕不答应。”
赵鼎递上赵构的请降书:
“希望太上皇以大局为重,皇上虽有大错,皇孙没有。有皇上在,何愁江山无继承人?”
许多人听懂赵鼎的话,赵构的意思,愿意当个生育机器,为赵宣和多生皇孙。
赵构虽无可救药,那些皇孙如果让赵宣和亲自培养?不难成为一代名臣。
“皇上,康王若诚心请降,臣以为可以再给他一个机会。”
“不可,他所犯之错罄竹难书。若他都可以原谅,天下再无罪人。”
大家又吵起来了,同意和不同意的人都不少。
赵鼎见李纲几个大臣没发话,劝道:
“李相,前方战事虽顺利,皇上尚有不少兵马,我大宋传承更是重中之重。”
李纲长叹一声,为了大宋的传承,他也只能劝劝:
“皇上,赵大人所说也不无道理。若康王投降,可将其软禁于宫中忏悔。”
要是赵构早点投降,赵宣和还可能会答应。现在?他已不再考虑:
“众爱卿不要再争了,此事,朕绝不答应。”
赵鼎呆住:“还请太上皇为我大宋传承,放下心中怒恨。”
赵宣和看着殿外,淡淡道:
“就是为我大宋传承考虑,朕才不答应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