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实带着一脸笑容,来到后宫一座大殿:
“恭喜太后,义王爷已答应,只要陛下投降,就会保他一命。”
赵九龙曲线劝降赵构,让朱实先去劝韦氏,韦氏再去劝赵构。
这招不错,韦氏一听赵构还能活命?对朱实的恨意全消。
“你所说可当真?”
“奴才岂敢骗太后,若有戏言,当万箭穿心而亡。”为此,朱实指天发毒誓,韦后终于相信:
“哀家这就去劝陛下。”
……
夜色中的临安朝殿,灯光受地面天气影响,有些昏暗,多了几分压抑。
赵九龙扮着一个禁卫,站在大门点人头,让他又惊又失望。
竟有四五十人没到,大半是将领。不要说他们幻想的杜世雄,连汪伯彦等人也没来。
赵九龙不敢再在这里数人头,将大家招来:
“怎么会这样?是不是消息泄漏了?”
没人知道为何会这样,张浚劝道:
“管不了那么多了,恐迟则生变,先将这里的人控制起来。”
赵九龙也没办法,带着一大群人来到朝殿,这里的文武官员呆住。
“张将军,你怎么出来了?”
张浚一本正经说谎:
“皇上已答应投降太上皇,将我放出来。”
“啊,”阵阵惊呼声传出,又一阵惊喜声问:
“孔将军,此事可当真?”
孔彦舟对张浚被放出来很不感冒,他有点后悔,没早点将张浚弄死。
现在潘永寿已死,要是张浚也不存在?大半的功劳都是他的。
“不错,皇上已答应投太上皇。各位大人暂留在宫里,不得离开此地。”
几乎没人一哭二闹,大家开心得脸都不要了,就在大殿庆祝起来。
“太好了,终于不用再打仗,我们也能投太上皇。”
“我早就想投太上皇,只是想留下,再劝劝皇上而已。”
赵九龙连对这帮人说话的心思都没有,准备去后宫看看朱实那边的进展,外面有人来报。
“不好了,汪伯彦等人带着大军,向皇宫杀来了。”
赵九龙惊呆:“是谁泄的密?”
……
这次赵九龙没猜对。
汪伯彦脑袋很灵光,他已派出五批人做逃走试验。
海上的两批人已被拦截,走陆路的三批人目前很成功,已快到达金国边界。
汪伯彦一直没行动,除被名利所累,还有些苦衷。
汪伯彦在临安是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他要是去金国,有秦桧在那边,搞不好官当不了,还会被抓。
走其它地方更不保险,不熟悉又没关系。现在外逃要是容易,也不会有那么多人被满门抄斩了。
汪伯彦被黄佐忽悠,以为赵构投降他们也能活命,一直在劝赵构投降,是劝得最厉害的个。
赵构不答应,汪伯彦和他那些狐朋狗党商量一件大事、兵变。
他们这些人要搞兵变,比赵九龙更轻松。
现在还留下的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将,大多是他们的党羽。
于是在汪伯彦的带头下,他们很快掌握大半兵马。
大家定在赵九龙的大军赶来之前兵变,为赵九龙送份大礼。
今晚是个好机会,赵九龙的大军即将赶来,赵构又将他那些心腹招到皇宫。
军营只剩下杜世雄几人。
汪伯彦等人来到军营,轻松将杜世雄几人搞定。
剩下的士兵一听要投赵九龙?没多少人反对。
他们成功说服众兵,准备来皇宫逼宫。
……
天色已明,雨停,地还很淋湿。
皇宫附近,一些早起的人,看着皇宫方向惊呆。
皇宫正门外,两三万兵马,将街道也霸占。
汪伯彦站在最前方,正在慷慨激扬开喊:
“我们要见皇上,为我几万将士、几十万百姓。请皇上不要再战,向太上皇请罪。”
汪伯彦喊了一会,喊出一群人。
“朱公公,皇上在哪里,我们要见他。”
赵九龙没办法,将朱实弄来顶包。知道这群人的恶意,朱实并不担心:
“汪相是不是想劝皇上投降太上皇?”
汪伯彦没否认:
“不错,我们本就是大宋官员。太上皇才是正统,只有投他,我大宋才会有出路。”
这些话?左右的太监也很鄙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