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老头李邦华再次出班,“皇上,剿灭流寇,打败建虏收复辽东实乃我朝重中之重的首要任务,而剿灭流寇、打败建虏的重任非小王爷不能担当,臣推举蒋德璟任首辅,蒋德璟节操高洁、善理财治兵,与靖王爷文武相济,相得益彰,且蒋德璟待人宽厚,定能带领大家一起努力作为。”
朱由检瞅着李邦华,“老爱卿,朕曾与靖王论及朝臣,靖王极力推荐老爱卿任首辅,朕也是赞许的,但顾忌老爱卿年龄已高,怕老爱卿劳心费神身体吃不消,既然靖王一再推荐,老爱卿就不要推辞了。”
“皇上,老臣今年已经七十有一,唯一的想法就是再给皇上卖两年命,等干不动了,就告老还乡,说实话,老臣有疾,动不动就晕倒,担任首辅绝对不合适,这会误事的。”
“呵呵呵呵!老爱卿呀,靖王已经对朕说了,你这不是病,乃是你吃的太差,营养不良,你可以随身带点食物,感到不适就吃点,就不会再晕眩了。”
所有人都明白了,原来这小王爷早就和皇帝商量过了,恐怕史可法任次辅也是这位小王爷建议的。但大多数的人都认为史可法担任次辅名至实归。
“谢皇上,但臣绝对不可任首辅,当前国家危艰,皇上应当选用一位年富力强的人来协助皇上,老臣还是推举蒋德璟,老臣认为除了靖王爷,蒋德璟乃最佳人选。”
“当然,若如蒋德璟不可任首辅,臣推举倪元璐、范景文,皇上可二者选其一,他们都能胜任,且廉洁有威望。”
朱由检看了一眼陆锦,陆锦知道朱由检想让他说话。
“老大人,有人在文信公祠堂看到一首诗,堂堂丈夫兮圣贤为徒,忠孝大节兮誓死靡渝,临危授命兮吾无愧吾,这是老大人写的绝命诗吧?既然老大人自认为是圣贤之徒,何以君父任重屡辞不受呢?难道老大人怕艰难吗?”
李邦华没有想到自己那晚上自己写的绝命诗被他人看到了,“靖王爷呀,十八日那天的情况大家都是知道的,老臣曾去找皇上,奈何得不到任何消息,老臣担心皇上遭遇不虞决定追随皇上殉难。”
朱由检诧异的看着陆锦,有这种事儿?你小子怎么不说给朕知道呢?你啥时候知道的?怎么没有人告诉朕呢?
同时,朱由检也是激动的,好呀,朕还不是孤家寡人,还是有大臣愿意以死追随的。
“李爱卿,莫要推辞,即日起即刻任首辅,眼下京城糜乱不堪,正是不可耽误的时候。”
倪元璐站了出来,“是呀,李大人,皇上信任,老大人心怀抱负,眼下京城危急还没有过去,李大人不可推辞。”
“臣附议李邦华任首辅。”,范景文出班说道。
“臣也附议!”,凌义渠跟着出班说道。
“臣附议。”
“臣附议。”
接连有人站出来赞同。
李邦华对着大家拱手,“各位,并非邦华怕担责任,实乃蒋德璟才是最佳人选。”
陆锦没想到李邦华这样推崇蒋德璟,但他不想让蒋德璟担任首辅,原因是蒋德璟皈依了基督教。
在陆锦看来,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欧洲那破地方战乱不断,基督教还派人不远万里来华夏传教,恐怕没有安好心。
“老大人呀,蒋德璟是贤能,皇上不是不用蒋德璟,实话给你说,本王觉得老大人担任首辅更合适。”
“本王与皇上谈及天下动荡的原因,除了天变异常,恐怕许多的官员已经忘了本性,百姓遭难视若无睹,更是有人贪婪无度横征暴敛,百姓无望才迷途追随李自成、张献忠,要拯救这天下,光是一味的围剿流寇是不行的,更应当整肃吏治,老大人嫉恶如仇,这才是本王推举老大人的原因。”
“皇上决心整治吏治,还苍生以正道,如何将皇上拳拳慈悲之心恩泽黎民,叫本王看来比围剿流寇更重要,老大人既然能慷慨赴死,为什么就不能追随皇上负重前行呢?”
“至于蒋德璟,本王认为确实有才干,但本王觉得蒋德璟的才用在其他地方更能发挥他的作用,大家都知道蒋德璟爱研究机巧,其实蒋德璟涉猎更多,皇上以为光围剿流寇、整治吏治是不够的,更应当想办法改善民生,大家都是读书人,读书人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怎么拯救天下苍生?本王看来,莫若引导百姓自力更生改观生活,本王建议皇上让蒋德璟去南京协助史可法是有重要的事情交给蒋德璟去干的。”
“天变异常以来,北方连年大旱,农业连年欠收,百姓无以为食才是群寇并起的原因,本王认为如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