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怅然。
前一阵,上海人刚开始闹回沪时,就立马又勾起了她的心思。
现在,那些趾高气扬的上海人,真真正正,能回上海了!
又怎能不在她的心海,掀起滔天巨浪?!
上海人,要回家了,要永远地,回自己的家去了。
上海人,要走。她,心里,是蛮难受的。
人家要走了,她走不走呢?!
她呢,要不要也回家呢?!尽管,这里,也是她的家。甚至,至少,就目前而言,这里的家,才是她自己的家。四川的家,是她小时候的家,父母的家。
如果,她家,她儿时的家,父母的家,在遂宁城里,她也会想破脑壳找法子回去!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她家本来就是遂宁城里的,很可能,她根本就不可能来这里了。
可见,这世界上,哪里来的啥子如果?!
不过,现在,还是要,如果一下。
如果,在遂宁家里,还是拿工资的话,当然比这里强!可是,她家偏偏在农村,且没一点门子。
每次探亲回家,五小队的人都是把她当有钱人来看的!
是的,看看她的同龄伙伴,哪个不眼红她?!
她从来都认为,当年的路,自己绝对,走对了!不然,她今天也可能还在为买头猪崽、换口饭锅,而犯难呢!
想想这些,她心里又宽慰不少。人心不足蛇吞象,哪能老这么这山望着那山高呢?!
外屋有响动了,不知哪个掀了一下门帘,又缩回去了。
刘竹影翻了个身,继续想自己的心思。
“你把你家吹得像天堂,那你还上这里干啥?!”这是叽嘎,那个喜欢和自己作对的塌鼻子上海女人常讥笑她的一句口头禅。
没结婚住集体宿舍时,叽嘎夸她的上海,她就夸她的四川。夸到后来,便是互相贬对方的家乡,直到旁人相劝,才偃旗息鼓,各人肚子里还是一包气。
“穷!还不是家里穷!”她每次都毫不避讳、大大方方地吐出这几个字。这令本欲一睹她扭捏作难之态为快的叽嘎,大失所望。
她刘家和这个“穷”字,本来是不沾边的。
她爷爷那一代,村里有一多半人租种着她家的土地。爸爸在遂宁城里的县政府里当文书。她记得自己四五岁时,只爱吃肉,不爱吃猪肝,妈妈叫人用蒜苗把肝尖溜得嫩嫩的、香喷喷的,那么香的白米饭就炒猪肝,她吃到嘴里就往外吐。
她还记得妈妈年青时,身材高挑,肌肤雪白,是遂宁方圆几十里闻名的美人儿。特别是妈妈穿上那件白底上洒满一只只小蓝蜻蜓的绸旗袍,再配上那双豆绿色软缎绣花鞋,简直就是画上走下来的美人儿!遂宁县城照相馆的橱窗里,妈妈那张蓝蜻蜓旗袍的大幅照片,挂了好久。那时,她想,等我长大了,也一定要有一件妈妈那样白底蓝蜻蜓的旗袍!
五岁那年,她的家乡解放了。刘家的田产被充公。从前偎在一起吃住的家族成员,开枝散叶、各奔东西。她爸妈,从家族分到了三间草房子,村里分给她家四口人,每人八分地,一共三亩二分地。妈妈换上粗布衣,下田地,上锅台。
人民政府重视人才,爸爸去了县中学当教员。村里到县城六里多路,中间隔着一条青河,爸爸早上出去,晚上回村。家里有一人拿工资,日子比别人过得还是要滋润得多。
直到她九岁那年,青河涨水,一船的人被水吞没。爸爸命大,被人救起,但已疯傻失常。从此,屋后田边,常见一仰天大笑的中年男子,自说自话。
从那以后,别说肉,连红苕稀饭都吃不饱!妈妈那柔嫩的肩头,压上了拉扯三个孩子和照顾疯傻丈夫的重担。
她是老大,下面两个弟弟。她白天念书,晚上用红红绿绿的丝线编腰带,赶场天,和小伙伴们去路边卖花腰带,换点油盐钱。就这样,妈还老叹气:“刘竹影,你为啥子不是个男娃儿?!”其实,除了挑水,打草、喂猪、煮饭,她啥子不干?!
尽管她的爸爸妈妈身材挺拔修长,可由于她刚出生时要死不活,几天了,眼睛都睁不开,于是,浑身只裹了一块蓝布,被妈妈装在簸箕里,大冬天的,放在屋子前面的青石板街沿上,听天由命!
是同村本家“笃笃笃”地,整天踮着一双小脚的三舅娘看她闭着眼睛、浑身冻得青紫,怪可怜的,把她抱回自己家,硬是一小口一小口地,用米汤把她救活!直到几天后脸色有血色、眼睛睁开了,才把她交给自己的妈妈。
她活,是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