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有一点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影响他的心绪。李书明的情感就是这么谨慎细腻。他突然觉得所处的环境是那么聒噪,让他的内心不能享受一时的安宁。别人好像很容易就抓住了他的软肋,他不能有丝毫的抵抗。如果他强行反抗,那将引起血肉之灾。李书明当然是尽量避免和对方刀绒相见。他还不至于愚蠢到和对方硬碰硬,和对面硬刚其实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属于下下策。李书明虽然傻是傻了点,但是还没有到分不清利害关系的地步。他的心里有一杆秤,为他权衡利弊。
李书明的高中时代完全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那时候天地未开,一切都还是未知数。李书明不知道等待他的是怎样的未来。那时候的他血气方刚,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他对他的邻居们也是这么要求的。希望他们不要打扰他认真读书。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李书明一直坚持着这样地理念。他觉得做农民是没有出息的,他长大了以后肯定不当农民。尽管他的父母都是农民,但是他相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他将来可以从事别的行业,农民肯定是不当了,没有任何前途可言。但是具体要从事什么行业,他的心里其实没有一点概念。这里也就悄悄埋下了一颗地雷。李书明表面上是在认真读书,其实是在逃避现实生活。他从来不帮父母干农活,家务活也一点不沾。只为了一个理由,那就是我要读书,你不要让我分心。这个在小学初中还可以说得通,一到了高中学习任务相当繁重,李书明就有点坚持不下来了。这时候让他去干农活做家务更不可能。可是李书明也因此走上了歪路。他变得不像以前那样认真读书了,而是把心思放在了别的事物上。他开始大量阅读小说。其实这时候的他就是缺少人生经验,他只有通过阅读小说来获得人生经验。他的父母都不识字,刚开始还可以蒙混过关。李书明的父母以为他在很认真地读书,其实李书明读的是和课本无关的小说。后来事情瞒不住了,李书明的父母开始管制李书明的课外读物。他们不再允许李书明阅读小说。他们虽然不识字,可是小说与课本的区别还是可以看得出来的。就这样李书明不能得偿所愿,但是他的人生经历实在是太匮乏了,他真的需要很大的阅读量才能满足他对人生经验的需求。高三那年,李书明放弃走读的上学方式,转而在学校附近租房。李书明的父母每星期给他一百块钱的生活费。他省吃俭用,把剩余的钱都用来读课外书了。因为没有父母的干涉,李书明的学习成绩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他能够很好地处理教科书与课外小说的关系,合理地分配时间。他觉得书本上的知识都挺有趣的,所以书本上的知识都被他给学习进去了。他也不会觉得课堂枯燥乏味,相反他觉得每位老师的授课方式都各有特色。他很享受听课的那个过程。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高考前夕。李书明的高考成绩挺不错的。但是并不是特别优秀。586分的高考成绩在福安一中只能算一般般。稍微超过了一本线。但是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李书明心里已经很高兴了。尽管这并不是他所能够发挥的最高水平。王德森在本县的另一所高中就读,两人虽然不在同一所学校读书。但一直保持着联系。当王德森在qq上询问李书明的高考成绩时,李书明如实回答,取得这样的成绩,李书明心里并不是特别骄傲,因为之前的模拟考试李书明的成绩曾经考到六百多分。真正面对高考时,他只能说是正常水平发挥,没能做到超水平发挥。这不免让李书明感到有些遗憾。他真的很羡慕那些考了六百多分的同学们,因为这意味着他们能够选择的院校的规格高了李书明一大截。王德森和李书明的高考成绩不在同一级别。王德森只考了548分。还没有到一本线。距离一本线还有近二十分的差距。高考分数公布,切线,接下来就是填报志愿了。李书明的父亲李井泉建议李书明填报医学专业。理由是我们国家将来要大力发展基层医疗事业,每个乡镇至少配备一家诊所,到时候肯定有很多的岗位空缺,选择医学专业是很有前途的。李书明听从父亲的建议。只不过他报的不是西医,而是中医。因为中医不用做手术。李书明对于解剖人体还是有一定的惧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