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阿吉,我觉得你这个本子,跟我的风格很像,是出于什么契机写的这个本子?我看了你们的发布会,骗记者的话就没必要跟我说了。”
赵吉无奈笑了笑:
“从本子刚有雏形的时候,我就准备把故事放在香江,因为内地审核比较严,这种题材很难过审。
既然放在香江,就难以避免的代入了《无间道》,《窃听风云》等经典影片的视角,恰巧,这些都是庄sir你的作品,所以风格上有雷同,应该不奇怪吧?”
庄闻墙其实是个很低调的人,性格也不算多外放,但今天他多次开怀大笑,说明赵吉这个人,是对他胃口的。
“确实不奇怪,这个解释我觉得很合理,但你真的是因为邻居的故事,才有了灵感创作这个本子?”
赵吉摇了摇头:
“邻居这个理由肯定是糊弄记者的,事实上,我是看了国外一系列抢银行题材的电影才有了灵感,但抢银行又确实太老套了,我想弄出点新意。”
庄闻墙恍然点头:
“原来是这样,阿吉,你是有才华的人,对了,你可能不知道,在这个项目立项之前,有个内地来的投资方代表,想要做一个有关‘假钞’题材的电影,我跟他聊了一下,听起来很有诚意。”
赵吉心中尴尬,看起来,今天跟庄闻墙的见面绝不是临时起意,他可能是联想到了之前跟自己派去试探的人的碰面,稍稍起了疑心。
但疑心不大,赵吉的理由找不到什么漏洞,自然会觉得自己想多了,便不再理会。
之后的聊天少了几分试探,多了几分真诚。
通过聊天,庄闻墙发现赵吉的阅历远超同龄人,文学功底也不是这个年纪的人应有的,怎么说呢?算是天赋异禀吧。
两人越聊越起劲儿,甚至忽略了一旁的由乃塰。
还好他也没介意,在一旁听的很入迷,时不时也加入探讨。
赵吉对这位的了解也在逐渐加深,相比于大名鼎鼎的香江爆炸林,庄闻墙是一个很低调又很低产的导演。
就像前面说的,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他的身份更多地被定义为电影编剧,履历很漂亮,《无间道》系列、《头文字D》、《窃听风云》系列等都出自他手。
他与刘玮墙、麦朝晖被称为“黄金铁三角”,《伤城》之后又与麦朝晖合力经营“麦庄”双导演品牌,算是新世纪港片中坚力量的一大代表。
其实原本的《无双》,是庄闻墙继八年前那部解构颠覆古惑仔电影的反类型片《飞砂风中转》之后,独立导演的第二部作品,老搭档麦朝晖只在其中担任了艺术指导一职。
上映前,很多人会觉得《无双》的出现是麦庄组合解散的信号。
但这就是刻意解读,虽说是黄金搭档,但也不见得部部都要在一起,就像杜戚风与韦家慧,有的片子一起拍,有的片子就分开做。
工作而已,没必要想那么多。
再说,当初庄麦二人与刘玮墙“分手”也不是什么恩怨所致,大家本身就各有所长各有所爱,项目适合三人当然最好,假若不适合便也不能强求。
就比如刘玮墙是邵氏学徒、摄影师出身,画面想象力丰富(也曾是墨镜王的摄影),喜欢简单直接有力,技术与效率没得说。
但有影评人曾指出,纵然早已功成名就,但刘玮墙尚欠缺一个“大脑”,最需要的是有人替他搞剧本。
BOB(最佳拍档公司)时代,作为编剧和合伙人的文俊就是刘玮墙的大脑,所以优势互补下快速产出了《古惑仔》《风云》等根据漫画改编的名片。
之后刘玮墙陷入创作模糊期,直到遇见麦庄合写的《无间道》剧本,方才如鱼得水再绽光彩。
麦朝晖也曾说,在拍《无间道》时三人分工明确,刘玮墙对剧本细节基本不参与讨论,只把握整体剧情,之后便在现场尽全力用画面来组织;
庄闻墙也曾说过:“拍的时候不听对白,只看visual”,可后期再看,声画又是协调一致,可见直觉判断惊人。
他在回忆《无间道》拍摄时对刘玮墙画面掌控力的一个评价:
【我们排戏时,他就周围看。有时会忽然叫我们多排一次,但他又不知跑哪里去,原来到了楼上,“行了,拿机器上来”,就开始拍了。
他开始的第一个镜头,总是最dramatic,有时候我们也不得不服,看屏幕,真的很美,那个镜头,那个角度,永远最dramatic,而且不很复杂,很平常的一个镜头。】
2006年的《伤城》(铁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