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穿越人世间,一路狂飙 > 第220章 难得出马;高考;商店开业(求订阅,15k)

第220章 难得出马;高考;商店开业(求订阅,15k)

翻上几倍。

后世人焦虑的是没钱买丰富的物资,而现在人忧虑的是,没钱,也没那么多物资可以买。

后世人们徘徊在超市、菜市场,犹豫买鸡肉还是牛肉、东北米还是泰国米的时候,当打开手机外卖,面对滑不完的店家选择困难的时候,很难想象吃九二米、八一面的50年代。

那个年代正是战后粮食紧缺的时候,每人每天只能得到0.572千克粮食,肉和水产品则更是紧俏。

为了减少食物浪费,政府提倡食用九二米、八一面,即100千克糙米磨出92千克白米、100千克小麦磨出81千克面粉。

民以食为天,在当时,弄到粮食在一切购物行为中居首位。

后来粮食计划供应开始,拉开长达四十年的粮票时代。

某种程度上,那个时代的粮票有了货币的价值,全国通用粮票被称为“满天飞”,各省的粮票叫做“吃遍省”,不同等级价值不同,由于其紧缺性,很多人冒着被抓捕的风险倒卖粮票。

满足温饱已经很费力了,更谈不上买什么菜、吃哪种肉。

在20多年前,粮食是绝对主角,肉、蛋、奶则是稀奇珍贵的花边。

艰难时期,每个月的猪肉供应量限定为每人6两,鸡蛋则是每人2只。

如果小伙子家里能拿出2斤糖,就可以作为聘礼去女方家提亲了。

艰难的日子总会过去,土地上终会生长出稻米和麦穗。

粮食产量逐步提高之后,人们获得食物的渠道增加,粮票逐渐不再金贵,吃饱了饭的人民会用多余的粮票去换其他物品。

你敢相信,在这个年代已经可以买到可口可乐了,当然,一瓶可乐卖4毛钱,国人也消费不起,有4毛钱都能去饭店点盘肉了。

国营商店里,什么东西都得要票,哪怕早已诞生的百货公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无百货。

市面上流通的货物不多,凭票买货的时代来临,人们的购物选择就更少了。

站在三尺柜台前,布票、火柴票、肥皂票、闹钟票、手表票、烟筒票……

日用品供应紧张,这也导致一旦有货就容易出现抢购的现象。

走在大街上看见有人排队就赶紧去占个位置,甚至不知道那里在卖什么——无论卖什么都好。

物质匮乏,过日子只能“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现在生活要比之前好很多了,一场体面婚礼,成了年轻人追求的目标,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即“三转一响”,也是这个年代牛掰的象征。

如果买不全,就只能去借一件。

婚礼的另一项大事被称为“四个一工程”:一张双人床,一个热水瓶,一只搪瓷盆和一只痰盂。

有的人家还会准备“三缸”:一缸酒、一缸粽子、一缸猪肉,聘礼是100元钱、几十斤被棉、十几丈布票。

而新娘的嫁妆有脚盆、床、桌椅、柜子等,亲朋送的贺礼也都是各种日用品。

总之,生活确实在一天天变好。

而这个时候,一家仿照后世超级市场模式的商店出现,自然会引发一阵潮流。

铁路商店开业的那天,那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

一点不夸张,排队的队伍愣是从店门口,排进了工人大院。

天知道这个队伍是怎么排的,大家稀里糊涂,你一嘴我一嘴的,就这么排了起来。

尤其是家里条件较好的铁路职工,更是拖家带口的在此排队。

早多少天前就有消息传出来,为了应对新商店的开业,有一大批物资陆陆续续进驻商店仓库。

很多人传的有鼻子有眼,说是亲眼所见,一大卡车的物资被搬进了仓库。

还有人说亲眼看到好几头活猪被赶紧商店。

不过说的再传神,那也是传言,是不是真的,得眼见为实。

随着一阵鞭炮过后,硝烟还没散去,第一波客人,便如马蜂出击一般涌入商店,但一进门,所有人都慌了。

还好,赵吉早就考虑到了这种情况,他安排的导购人员第一时间上前开始工作。

因为人数过多,基本上是一个导购服务四五个客人。

不过这种现象不会持续太久,因为店内的指示牌非常清晰准确,普通成年人只要看一眼,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整个商店内部能有200多平,分为采购区和收银区。

收银区正对着门口,一共6个柜台,柜台后面都是身着统一制服,连发型和妆容都一模一样的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