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啦!”裴小云欢喜不已,丝毫不顾周围家长鄙夷又嫌弃的目光,跟树袋熊一样挂在赵吉身上。
赵吉也不在乎其他人怎么看,转身抱住裴小云的纤腰,二人额头相抵,柔声道:
“恭喜你咯~”
“嘻嘻,走吧,接下来没我啥事了,我要狠狠大吃一顿庆祝庆祝!”
“行啊,想吃什么?”
“老莫吧?”
“哈哈,行!”
相信知道或不知道的京城的人,应该都听过老莫的大名,这是一家俄式餐厅,开业于1954年,算是悠久历史了,更是国内西餐中的老字号!
它是不是京城第一家西餐厅无从考证,但最起码算是京城最早的西餐厅之一!
虽然是俄式餐厅,但也不全是俄餐,他们是以经营俄式大菜为主,主要是大毛、二毛等具有前SL民族特色的传统菜肴,同时也兼营英、法、德、意式西餐。
老莫儿位于XZM外大街,离北动不远,就在北展旁边儿。
门口是豪华的旋转门,一进门是挑空七米的大厅,顶上装着镀金水晶大吊灯,两边有四根金黄色的大铜柱。
耀眼的灯光映衬着淡黄色的桌布、明亮的高脚杯、和精致的餐具,加上大毛风情的雕像和装饰物、身穿布拉吉的金发碧眼的女服务员,就连厨子都是从毛熊请来的专业大厨。
这样的装修、设施和氛围搁到后世也算高档的,在现在更是了不得,它的奢华和气派堪称震撼整个京城。
要知道,五十年代,国家刚刚jf没多久,正处在一穷二白的阶段,如此奢华的餐厅,即便是开在首都,显得十分“不合群”。
那么为什么在那个很多人还都吃不饱饭的时代,开这么一家高级西餐厅呢?
因为它压根儿就不是为老百姓开的,话说回来了,普通老百姓让您去您也消费不起。
了解那个时代的朋友都知道,那时的国内和(前)sl关系很好,大批的sl专家来华援建,更有许多的学生、学者、技术人员被派往sl学习和交流。
这些专家学者们主要云集在京城,为了照顾他们的“思乡之情”,所以才在领导的关怀下,开了这家俄式西餐厅,为了充分展示两国的友好,就以莫斯科来命名。
所以老莫儿在开业之初,主要的服务对象是sl援华专家、赴毛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以及一些其他国家的驻华官员。
那个年代,还经常在这里接待重要的外宾。
所以老莫一开业,就迅速被广大京城群众知晓,但是让它名声大噪的,不仅是它的高贵、华丽和异域文化色彩。
因为有很多的人没去过,都没从外面看看老莫什么样,更没进去过。
但是如果不知道老莫,那肯定是落伍的,而且是不关心国家大事的。
众所周知,七十年代初,两国交恶,关系从沸点降到冰点,在华援建的sl专家一转眼儿撤的一个都不剩,就连老莫的厨师也都走干净了。
从此进老莫儿吃饭不再凭票儿,但是去的人反而更少了,因为真心吃不起呀!
七十年代普通职工的月收入不过三四十块,进去消费一次,估计一月工资就没了,谁敢这么奢?
所以那时候,一些领导、以及华侨是老莫的主要顾客。
后来,老莫的境遇又不一样了,逐渐成了一群年轻“顽主”们装B的舞台,这个时候老莫儿的称呼逐渐叫开了。
所谓顽主,不是地痞流氓,顾名思义,就是顽皮而固执的主儿,他们为了争夺地盘,为了自己的所谓的“信仰”而战斗。
理论上来说,大马也可以称为顽主。
这帮人也造就了老莫的一大特色:净丢东西。
早先老莫不但盘、碗、杯子特别精致,而且餐刀和叉都是银质的。
这儿要是说偷可能有点儿难听,反正隔三差五的就被“顺”走几套。
后来老莫干脆把刀叉换成了普通餐具,接待贵宾才用银的。
老莫最有名的是五元餐。
首先是红菜汤,很有色彩的一道汤,红菜是从毛熊专门运到京城的,加了酸奶油,酸甜适口,食材用了上等牛肉(3块),用大列巴面包蘸着汤吃,着实美味。
红菜汤在克里姆林的国宴菜单上有这不可撼动的一席之地。
然后就是罐焖牛肉了,牛肉在酸甜的番茄汁中炖得酥烂又不变形,入口即化,香浓味美。
上等的牛肉辅以秘制工艺,在精致的瓷罐中混合,鲜香嫩滑口味绵长,它地道的毛式传承工艺让品尝过的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