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在相声上面的造诣和贡献没得挑,但一码归一码,拍电影他真不行。
可大朋的《缝纫机》被硬骂成烂片,多少有失公允。
烂片那得是《青禾男高》那种,《缝纫机》比起这货来,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虽然都是尬笑的点比较多,但整体看着还算流畅,而且主线很清晰,讲出了一定的东西。
总比弄一部减肥纪录片上大荧幕圈钱强吧?
这么比,赵吉觉得大朋算是良心了。
另外,《缝纫机》也真的算不上票房扑街,保本是肯定没问题的,甚至还能小赚一丢丢。
因此不是太差,只是相当于《煎饼侠》来说,落差太大,恐怕所有人面对这种职业生涯的巨幅滑落,都会受不了。
这个从心理上来说可以理解。
而且对于投资方来说,一个上千万的项目,周期超过一年半,最后只赚了百分之‘个位数’的利润,难免心里不平衡。
至于网上的评论,看看就好。
在赵吉看来,《缝纫机》最大的问题,是它定位比较失败。
说白了就是鸡肋,也是它票房不如《煎饼侠》,口碑这么惨的根本原因所在。
前面说了,缝纫机的整体质量,不差,是真的在讲了个故事,而不是减肥纪录片!
但是好笑的地方真不多,要说燃吧,可能搞过乐队的都觉得挺燃,问题是有几个观众搞乐队玩摇滚的?
摇滚歌手,特别是学校里面搞摇滚的,认真想想,父母有女儿的,有几个能同意和搞摇滚、乐队的人谈恋爱的?
说白了,这就不是个能引起大众共鸣的题材!
一个小众冷门题材的电影,好笑又不太好笑,摇滚梦想什么的又离普通观众有点远,这真的挺尴尬。
档期选择上,它碰上了《羞羞的铁拳》,这就更尴尬,更显得《缝纫机》鸡肋了。
同样是喜剧片,在同一个档期上,难免被拿来比较。
观众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只能看一部的情况下,会选择哪一部?
看完喜剧片,动作片那里还有俩强劲对手呢,竞争对手实在太强大了。
竞争对手的强大,不仅在于质量强大,还有背后出品方的较量上面,也有着非常大的差距。
说白了,就是有资本和没资本的区别。
这一点可以体现在票补上,在国庆档之前,《羞羞的铁拳》预售是5000万,《英伦对决》也差不多有4000万,这都是9.9、19的票价,要砸多少票补?
《缝纫机》才多少预售,不到千万,票补力度就跟人家没法比。
这就好比一个孩子出生在亿万富豪家,和一个出生在下岗职工家的区别。
《缝纫机》为什么选提前一天上映?就是因为它心里发虚,所以把票补都砸在9.29,期望第一天能引起观众注意,在后面的排片能够高一点。
但是如意算盘没有得逞,第一天上座率太低,直接导致9.30号排片降到6%,这以后就彻底没有翻身希望了。
所以,这些因素综合下来。导致的结果是:质量不如人家,宣发票补也不如人家,院线排片就不会给你多高场次,而且都是非黄金场。
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缝纫机票房败就败在9.30号的排片降到了10%以下,这么一来,再也翻身无望了。
其实《缝纫机》按照正常质量,排片不该这么低,所以国庆档后面几天,它的排片又起来一点了。
如果它不是提前一天上,而是就选择9.30号上,院线经理们说不定会分给它10%以上排片,后面不会这么惨。
因为说实话,事后诸葛亮来看,除了《铁拳》一枝独秀,一马当先,其它的《英伦》、《追龙》和《空天猎》都不是具有特别优势的,那么大家都分10%-20%的排片,是很有可能的。
但放在这么个鱼龙混杂的档期里,除非你具备降维打击的能力,否则就是一通乱杀,谁被斩于马下都是正常现象,没什么可喊冤的。
话又说回来,谁逼着你非得挤进国庆档的?
可能从制片方的角度来看,大朋是十亿导演俱乐部的一员,因为一部网剧‘国民度’很高,可实际上呢?
大朋在这几年的观众缘并不高,这个时候和国民度更高的开心麻花撞上,结果证明了一件事,‘奇迹不是天天都在发生的’!
聪明点,就该学《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早早换档,哪怕延后一点,10月13号上,也不会崩成这个样子。
后面还有个例子,凡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