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退的结局。
所以说,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要知足。
但凡李承天、王重江、廖穗芳能少贪那么一点点,他们的人生都会变得完全不一样。
梅亭问赵吉廖穗芳是个什么样的人。
赵吉看来,廖穗芳和李承天特别地般配,因为两个人都是偏执狂。
剧本里,廖穗芳有一个非常细思恐极的地方:在直到结尾之前,她都认为儿子李文卓害死了两个人(李文文和小秀)。
所以她之前对于李文卓的各种袒护,本质上是毫无原则的包庇——因为她比谁都相信自己的儿子会害人,甚至致人死亡(不然她也不会刻意隐瞒李文文的死亡)。
在认为儿子可能会对其他人造成危害的情况下,廖穗芳没有接受邻里的建议,依旧对李文卓的日常活动不加约束,这其实是一种又偏执又自私的表现:
她坚信自己的儿子可以正常生活,如果儿子做错了事情,她就替他瞒下来;至于别人会不会被李文卓伤害到,她完全不在意。
这种偏执又自私的特质,也表现在了她对待感情的态度上:
廖穗芳应该也不是一个知恩图报、见好就收的人,不然她不可能在对老李有所亏欠的同时,还持续和王重江偷情。
虽然在故事里,廖穗芳对老李也表现出了一些体贴和照顾,但更像是出于愧疚,而非爱意。
这说明在廖穗芳心中,自己的情欲,始终是大过伦理和道义的。她喜欢王重江,那么老李不管对她有多少恩情,都无法压倒她对感情的执着。
可笑的是,李承天在这方面和她是极其相似的:只要是他看上的人,他会不择手段将其留在身边,哪怕是违背了道德和法律。
这两个人在感情上都偏执又自私得可怕。
所以廖穗芳也算是个可悲但又不值得同情的人,因为她所遭遇的一切,都来源于自己的贪心和偏执。
如果她当初不找老李接盘,那么也许在熬过一段困难的日子后,可以名正言顺地带着卓卓和王重江生活在一起;
又或者,如果她真诚地感恩老李,在和老李结婚后与王重江断绝来往,那么老李也许就不会对卓卓下毒手,一家三口和和乐乐地过着小日子......
原版廖穗芳这个角色的行为逻辑算是自洽的,不过人物形象多少还是有点扁平。
所以赵吉这版的剧本中,他让廖穗芳对陈佑希表现出更多的善意和关爱,这样会相对立体一些。
至于李承天,她喜欢廖穂芳所以即使她怀了王重江的孩子,他依旧愿意娶她给她一个完整的家。
问题出在李承天喜欢低估了自己对这个孩子的想法。
当时他一心想着娶心爱的女人回家,对孩子大概还是没有概念的。
但是孩子生下来,一天天长大,天天在身边好像时刻提醒着他自己的妻子和别的男人有过过往。
李承天是小心眼的,小秀只是说了一句陪你过生日,他就以为要勾引他挥下了屠刀。
对于这个孩子碍于廖穂芳他表面对他很好,其实就是很勉强。
尤其是当陈佑希假装李文文出现的时候,这种对比尤其明显,连陈佑希都看出来了。
爸爸对这个不是亲生的儿子并不是真心的疼爱。
让人绑架他,换三十万留给自己的女儿。
在廖穂芳要钱看病的时候果断把钱拿去给女儿买保险。
他心里是不平的,憋屈的,压抑的。
在李文卓小时候发烧的时候他没有及时带他去医院,延误了病情,发烧成脑膜炎,智商永远停留在了小时候。
他的狠毒是骨子里的,就像廖穂芳说的他永远只爱自己。
但是他从来没有看清自己的想法,没有做好接受这个孩子的准备,也没有彻底放下廖穂芳和王重江有过往的这件事。
更要命的是王重江后来回来还和廖穂芳缠缠绵绵,藕断丝连,导致他内心更加不平衡。
人在做任何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想清楚这个选择可能会导致的后果。
一个选择,如果我们能够接受最坏的结果,并且已经做好了接受这个后果的准备,那么可以选择。
如果不确定或者没法保证,建议还是选择更容易接受的。
比如他可以选择廖穂芳而不接受这个孩子。
在《琅琊榜》里面谢玉也知道长公主怀的是南楚质子的孩子,他觉得自己没法接受所以就想要杀死这个孩子。
但是后来发现这个孩子有利用价值,再加上公主看得太紧,所以他也就停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