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会同她相依为命,靠她菲薄的收入维持生活。
当看到蒋奶奶“傲气”了一辈子,对蒋太太和南孙盛气凌人了一辈子,总是认为家中有男人才是一个家的顶梁柱,有男人才是家中有后,老有所依。
可到最后,制造所有矛盾和悲剧的是家中唯一的一个男人,而解决所有问题的却是她从来看不起的女人。
老太太自饭碗中抬起头来满怀牢骚地说:“还要读下去!将来做宰相仍然跟别人姓便宜别人。”
做父亲的连忙打了一个哈哈,“叫女婿入赘好了。”
祖母仍然不忿,“蒋家就此绝后。”
可是,我们不仅会问,凭什么骨子里对亲人都透着傲慢的蒋奶奶,可以善始善终一辈子?
虽然晚年生活跟先前比是天上地下,失去了挚爱的儿子,没了家财,却得到了孙女的照顾,晚年倒也过得丰富而有滋味。
有一种人,无论岁月交给她怎样的画面,她都有将自己过得“体面”的底气与智慧,这些都来自于从出生便浸入骨子里的“教养”。
蒋奶奶重男轻女,何以称教养?
其实重男轻女,只是以前的老旧观念,并不能称其为教养,在养儿防老的年代,女子本弱,男人是家庭的生产力,从蒋奶奶的祖辈们延续下来。
在她看到世界里,女人是外姓,嫁出去便是别家的人,只有男人是娶进来,成为这个家族的力量。
于是,蒋奶奶根深蒂固的认为,女人没有男人可靠,女人没有男人优秀,女人也没有男人能成事。
实际上,在蒋太太这里,蒋奶奶的认为是得到了印证的。
蒋太太嫁进蒋家以后,的确没有为蒋家做过什么事,家中有佣人,无需她烧火做饭;
家有万贯,也无需她挣钱养家。
蒋太太每日的消遣与用度,也只是拿着蒋奶奶的钱去打麻将跳舞。
真正的教养,是一个人生活的底气,对待磨难与变迁的心态,是无论生活给予你何种状态,你也可以从容淡然地将自己在阴暗里的生活过得音韵有调,过得整洁舒适,以及自己给自己继续生活的希望与勇气。
教养是藏在骨子里的习惯,是从出生便伴随着一生的底蕴,是对生命的尊重,甚至有时候在别人眼里的矫情,也不过是她生活的常态,是她每日的习惯而已。
蒋奶奶在儿子去世以后,虽然遭受了非常沉重的打击,但她依然将自己收拾得体面,一日三餐照吃,为自己寻找打发时间的琐事,去重新认识新的朋友,融入年轻人的世界乐观的过每一天。
蒋奶奶说:过一天日子,就要是一天的样子。
今天不做饭了,明天不梳头了,衣服也不熨了,那才是没了家没了生活呢。
人生的蜕变总是需要一个契机,哪怕它是不如人意的变化,但要告别过去,获得重生或跟以前不一样的自己,则需要从这些遭遇中悟得重生的心态和对世事的看法。
蒋奶奶顺风顺水了七八十年,本以为可以安享晚年到生命的尽头,但是,看似突如其来的变故,实则是长时间深埋的祸患,而她自己却是亲手种下的这个因结出的果。
当一切顺其自然地发生了以后,因果是不可逆转的了,所有的问题都留给了活下来的人,走了的人解脱了,而活着人该如何带着伤悲继续往后余生,才是要解决的问题。
寂天菩萨曾说:“问题若有办法解决,就不必担心;若没办法解决,担心也没有用。”
虽然这句话听上去有点阿Q精神与无奈的意味,但却是说到了事实,说很容易,做很难。
可是蒋奶奶在老来丧子,媳妇离开以后,用她的生活智慧与伴随一生的教养,用实际行动在证实,活着的人,哪怕年纪大到不知明天是否还能照常醒来,她也努力地在过好每一天,过好属于她自己的往后余生。
她每日拾掇好自己,得体的穿着,盘好的花白头发,搭配的披肩手饰,这些都会给她的生活带来信心,证明自己还活得好好的;
没有以前的经济条件吃好的燕窝,下午茶,居住条件,但也至少让自己在有限的条件之下享受足够精致的生活,不用打包来的饭盒盛放饭菜,将它们腾出来倒进家里漂亮的盘子里,让自己吃饭心情至少看着也愉悦一点;
以前不爱孙女,现在用实际行动在弥补对孙女的亏欠,她让邻居徐州阿婆教她做南孙爱吃的曲奇;
闲来没事,她用心浇好花,做好点心,让年轻人教她玩电子游戏打发时间,还能和他们一起开开玩笑,偶尔再撒撒娇,一种特属于她大小姐出生的模样,不觉得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