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到冷锋是龙小云的男朋友。
冷锋与老爹进行殊死博斗,华资工厂已被老爹的手下占领,华夏驻非洲大使馆派出几艘巡洋舰抵达靠近华资工厂的海湾,首长已经看了冷锋传送回来的红巾军屠杀平民的视频。
为了消灭非洲叛军,首长忍住心中悲痛命令下属向华资工厂进行导弹轰炸。
数枚导弹从巡洋舰呼啸飞出去,落在华资工厂的地面上,催毁了老爹的部队,冷锋趁机打败了老爹。
华资工厂大部份员工获救,众人乘坐几辆汽车往安全区赶去。
安全区已经戒了严,布满了荷枪实弹的武装部队,冷锋为了证明自己是华人,拿出一面五星红旗迎风展示,安全区的领导认出了五星红旗,批准部下放行。
叛乱还未结束,冷锋代表中国救出许多非洲人和自己的同胞,再一次向世界证明了华夏是爱好和平的国家,同时也向世界传递了一个信息: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故事不复杂,也是一部标准商业动作片应该具备的基础。
你不能在一部商业动作片里夹杂太多元素,那就变味了。
至于剧本里有没有硬伤,那必然是有的,但你不能硬往逻辑上凑。
真要是讲逻辑,好莱坞99%的大片都是垃圾,因为根本不符合现实逻辑。
看电影就看电影,别扯现实,想看现实去看纪录片,就这么简单。
说实话,在战狼出现之前,大多数观众对主旋律电影是抱有抵触心理的,即便不抵触也是无感。
但其实大家反感的不是电影里掺杂思想教育,这没问题,但电影本身得好看。
可大部分主旋律电影的娱乐性,都差点事,如果买票就为了上思想课,换谁谁能乐意,上学时没被老师管够啊。
欣慰的是,《战狼2》沿用的是一条以前极少有华语片走的路子:华夏特种兵在外国领土大显身手。
这个跟“暴打来华夏挑事的歪果仁”背道而驰的思路,符合当今全球化的潮流,让看腻了套路的影迷眼前一亮。
战狼第一部就是主旋律和娱乐性两手抓,尽管被一些人诟病“喊着虽远必诛却没有杀出国境线”,但在精神内核和受众指向上,很合格地为同类大片铺了路。
所以第一部算是开了先河,但故事嘛中规中矩,动作嘛原汁原味。
很多人不喜欢第一部的原因是动作戏优秀,可文戏的编排差点意思。
但不论如何,这部戏突出了吴晶身为导演的风格:特别楞。
别误会,这不是贬义词。
吴晶身为一个老牌动作明星,之前戏路不是那么宽,源于天生娃娃脸。
当年的《男儿本色》,他演大反派一打三,身手爆裂,但怎么都缺股以往港片中大圈仔的狠劲,这是吃了长相的亏。
这两年吴晶人到中年,眉宇间沧桑感渐现,吞噬稚气和胶原蛋白,才显出硬汉的轮廓。
两者交互作用,娃娃气褪去,取而代之的多了一份楞劲。
不知是老吴知己善用,还是歪打正着,这股楞劲,跟国内观众对军人正直又稍显古板的认知,正好相符。
而这股楞劲,也延续到《战狼2》,更加明显地流露在银幕内外。
第二部的故事简单来说就是冷锋暴打强拆战友老家的恶霸,蹲了牢房,恰在此时,恋人离奇殉职,唯一线索是花纹独特的子弹。
痴情硬汉闻讯后悔不迭,一出狱就满非洲转悠,借着当保镖四处打听子弹的线索,如愿以偿被卷进一场小国叛乱。
因为很巧的,战乱背后的雇佣兵头子,就是杀(未婚)妻仇人,所以啥也别说了,一二三,fight!
如果电影是没事,那么主创团队就是厨子,作为导演的吴晶,仿佛一个上量非常足的厨子,不摆娇小的法式餐盘,只做保证扶墙的自助大餐,生怕食客吃不饱。
但雄性荷尔蒙弥漫之下,这份粗糙的实在,自有它的优势。
放在《战狼2》里,就是动作戏绝对管够,有种既然来了不吃撑别回去的好客之道,跟冷锋在片头灌酒的派头颇为相像。
譬如反围攻那段情节,本来坦克一翻,冷锋再跟叉骨来段单挑,已经比第一部的体量大到足够,情绪圆满,剧组再有好东西,完全可以留着第三部。
但吴京不满足,非要再横生波折,坦克飞弹、血浆淋漓地再猛干15分钟,才上桌,餐量堪称惊人。
副作用当然是有的,比如拍摄严重超期。
但归根到底,大戏烧钱搏命,吴晶的诚意充沛,有目共睹,整体还是利远大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