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一点讲,这是艺术表达上个体性和普遍性之间的辩证。
牵强在哪,比如老板娘,面对一位带墨镜和帽子的男子,而且脸上有明显的淤血,她如何能够这样百般信任?
导演的解释是男人撒了个谎,老板娘信了,因为老板娘认为总不会巧到美珍说的那个“疯子”就是面前的男人吧。
而且两句台词,表示老板娘以为这个脸上有血污的神秘男子说不定跟美珍一样,也是那个“疯子”的受害者。
这之后,老板娘就能够“水到渠成”地主动把躲难的美珍供了出来,然后还搭上了自己的命。
这个“水到渠成”根本经不起推敲,剧作上的设计感昭然若揭,而且设计的一点不平滑。
这个过程就一场对话的戏,几句台词,但是承载了密集的情节和心理变化的内容,真的太牵强了。
再是那位成功盯梢的漂亮女警官。
片子花很长的篇幅,写了这位漂亮女警官跟在BT男后面成功盯梢,距离不到二十米,大白天的一路盯到小店,结果一点作用没起。
BT男探头关门这个如此关键的动作,她也刚!刚!好!没看到?!
这是一个小便利店,显然不是BT男自己开的,而他进去店里买东西,片刻之后却要左顾右盼把店门关上,这嫌疑再明显不过。
但给盯了那么久,一步一步都挺负责的,结果就这一眼没看到??!
还有,美珍躲进小便利店,给忠浩打求救电话的时候,偏偏——忠浩正在飞奔!
而且偏偏——铃声设得太小没有听到!
而忠浩之所以飞奔,是因为偏偏——他这么十万火急的时候,就是弄不到一辆车,打车也完全打不到!
于是愣是就这么奔了一路……美珍给忠浩打电话是合理的,但是,美珍竟然再没有打第二次电话?
不说给忠浩,也没有给任何她可能求助的人。
她的求生欲望呢?她的恐惧呢?是电话费太贵还是手机偏偏没电了?还是说美珍在这世上孤身一人,到要死了连第二个打电话的人都没有?
最后居然给忠浩电话留言??!这TM是给忠浩留言求救,还是留言卖惨?
片尾,在还没冷掉的血案现场,忠浩悲伤绝望地听着手机里美珍临终留言,简直太过俗套。
还有,整个段落,大白天的小便利店里,美珍和老板娘两个人都不声不响地被杀了,老板娘和美珍在被杀之前,偏偏都没有发出任何的喊叫……
美珍没有喊,是故意想表现美珍对于逃难不能营救不得的绝望。
那老板娘呢?
美珍遇害的一场戏不但牵强,而且严重超载了。
这种牵强和超载贯穿全片,只是说在GC戏表现得最为鲜明。
其实棒国电影业的两极分化让人瞠目,即使它一年内可以拍出海量不论是票房还是口碑都一败涂地的烂片,但它也总能冒出几部让人惊喜交加的优秀之作。
即使是在姜帝圭、金基德陷入低迷时,也会有一两个鲜有耳闻的毛头小子一鸣惊人,作为新人导演,在《追击者》这里的发挥已经足够惊艳了。
严格来讲,罗导演并非由无名小卒而横空出世,在拍出《追击者》之前,他一直是棒国短片电影界的梁柱之一。
但是导演之于电影讲究的是风格旗帜的树立,文艺点儿的词叫“鲜明的烙印”,每年都有无数导演遭遇转型之痛。
仅仅是在电影类型之间的转换就折腰无数,很难想像罗导演在拍惯了以创意和手法为主的短片电影后能够在其第一部长片电影的执导上就大获成功。
很多地下导演在往上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能力上的瓶颈,与才华无关。
而是当他们一旦面对一个有着长度要求、需要在意结构的完整性的题材后,会丧失对节奏的把控力。
不同以往只需要提炼出内容诉求和个人技巧来满足小众的欣赏,镁光灯下的红地毯和喝彩声向导演索要的是完整故事的表现。
罗导演拍摄《追击者》的理由都灌输着短片电影的思维:
“我有一次晚间走在人迹罕至的街道,偶然间看到一个步行女子,突发奇想——如果此时,这个女人突然消失,并且没有留下任何证据和目击者,那么是不是还能够找到她呢?”
这个从没拍过长度在一个小时以上的电影导演为了一个突发的念头而自己编写剧本,然后用尽人脉去拉来一线演员,本身就充满了无法不叫人担心的惊悚性。
和电影里的男主角忠浩相似而不同,罗导演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