懿想的周到,绝没有一丝不轨的企图。
司马懿和卫温、刘基、丁奉、马忠、阚泽、淳于丹、张普、薛乔、曹遵、刘柱驻防三江口。
孙权自领十万大军驻防柴桑以防不测。
这样安排表面上很合理,其实已经偷梁换柱,把孙权的亲信部队,肢解分散了。
司马懿、做的很高明没有人看出端倪。
全琮乘势要求调丞相孙匡驻守吴郡总督会稽、吴郡、丹阳三郡军事。
防备东线袁兵。将周瑜调往会稽任太守,受孙匡节制。
全琮驻守庐陵、鄱阳防止袁兵从陆路攻来。
孙权一向把全琮视为心腹,觉得这样做比较妥当,一概允许。
这样一来,孙权的总体布防,就分为四部分。
第一就是司马懿在三江口赤壁一线的主力水军。
第二就是驻防彭泽郡柴桑口的孙权。
第三是防备陆路的全琮。
第四就是处于大后方的孙匡。
这样安排可以说得上非常周到了。
基本是铁板一块,无懈可击。
刘备和袁兵冲过来,定会碰壁。
可问题出在墙壁本身,它的地基已经松动了,随时准备向内倾倒。
周瑜在吴郡听到司马懿如此布防,
连连跺脚,拍案叫苦:“岂有此理,越俎代庖,画蛇添足,程普老将军休矣。谁给大都督献计,此人必定包藏祸心,奸细无疑。”
参军顾邵苦笑道:“哪有人献计,都是司马懿独断专行的。”
是夜,西北风起,大雾封江。
这可不是诸葛亮借来的,是老天主动赞助的。
大风吹动的雾气,就像是漂浮于江面上的层层轻纱,
吹走了一层还有一层,无穷无尽,遮蔽着所有人的视线。
当霍峻、黄忠的船队黑夜中驶入江心的时候,
雾气更浓,达到了对面不见人,伸手不见指的地步。
浓雾像一堵堵厚重的墙壁横亘在眼前。
厚的连强劲的江风都拖不动了。
按照诸葛军师的吩咐,五百名死士,两百条舴艋小舟、干柴、桐油全都齐备。
小舟扯起风帆,顺流顺风,箭一般向三江**去。
东吴大将淳于丹奉命正在江面水寨中巡视。
说是巡视,其实什么也看不到,眼前蒙蒙一片,仿佛陷入混沌。
只能听到耳畔水流哗哗作响,拍打战舰。
举起火把也只是看到两步之外。
这种天气,真是要命。
淳于丹嘱咐士兵们小心戒备,准备回去睡觉了。
他心里轻松的很,一般大雾天气,没有人敢打水战的。
淳于丹看不到江面。江面上的敌军却可以找得到他。
黄忠、霍峻凭着浓雾之后晃动的闪闪火光发现了东吴军营寨。
距离水寨十里水路的时候,江面上发出数声水鸟的叫声。
这是攻击的讯号。
黄忠、霍峻手下的士兵,立即点燃火把,又用火把,点燃覆盖着稻草的桐油。
燃烧着熊熊烈火的舴艋小舟,在风里推动下,形成江面上的无数道红光。
火苗像旗角一般向前直窜,呼啦啦作响。
战鼓擂响,呐喊震天。
七八里的江面飞驰而过。
东吴水军发现对面火光的瞬间,小船已经到了眼前。
淳于导还没进舱,惊叫着退了回来,大声叫喊:“擂鼓,吹号,敌军火攻了——”
司马懿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并不慌张,
挥了挥手道:“我军顶不住了,命令撤退百里至武昌水面扎营。”
他根本就不想打。
拼命的事情让孙权去做吧。
他的军队留着有别的用处。
此时整个水寨,有些见识又忠于孙权的东吴宿将,就只有丁奉。
丁奉接到撤退的命令大惑不解,忙架小船来见司马懿。
一进门看到司马懿稳如泰山在舱内写大字,
有些生气,劈头盖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