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猩红山 > 第四章 暂停

第四章 暂停

可不比县上的科学生产宣传大会少,全是透明帘子挡着,满满的全是电子仪器、瓶子罐子的复杂的很,你这娃子怕是也不知道这些。”

李三哥说的,我不以为然,他说的仪器设备在我来时坐的火车里已经见过了,本来也是实验分析的常规仪器,没什么使人惊讶的地方。

“你以为我骗你咧!”李三哥看我一眼,“我年轻时可是开拖拉机的一把好手,村里唯一的操作员呢,也是上过几年书的人我给你说。”

当时我以为这是三哥随便夸赞自己却不知显拙的吹嘘,后来我才知道,那时的扫盲文化运动和生产队知识手册比我们这种什么都学的大学娃还强上一些。三哥是真的看见了一些东西,可惜本来要说的话被他当时对自己的吹嘘给整忘记了,要不然我可能一开始就会知道这次事件的真正答案。

李三哥跟我说到这里,接我的小皮卡到了,我向三哥只好挥手致意,希望他下次回来继续跟我说说后面的情况。

坐在小皮卡的座位上。受到与李三哥聊天的影响,我回忆着我在营地的见闻,发现除了开会时的会议内容就只剩下从周达星和蔡小龙嘴里听来的一些小道消息了。周达星从未提过这个事情。而蔡小龙貌似在营地有些关系,跟队里的一些领导很熟,可他也没有透露过李三哥所讲的相关讯息。

这次的挖掘任务,现场的仪器明显超出了一般的设备规模。常规情况下是有检测仪器,但是像这种构建成实验室级别的安全防护措施是十分稀少的。可能是因为那批电镀陶瓷的影响,总工程师前期认为出土的文物比较重要,为了防止出土的文物损坏,使用这么多得仪器设备保护文物也是应该。假设打开秦始皇墓地,或者发现夏商大型古墓,再或者《道德经》、《论语》原版出世,这种设备规模可能还不太保证文物顺利出土。

现在挖了这么久没有实质收获,领导们现在的计划是什么,营地实验室的结论报告如何。这段时间,营地内或多或少有三三两两的人在休憩时小声嘀咕着,并且也是周达星和马东虎两人最在意的谈论内容。

(周达星和马东虎对营地情况的关注程度让我相信,他们两人一直在计划着什么。就凭现在营地这么多大型专业设备,越来越多的外地队伍陆续到这里,一般人也会联想这里面到底有没有埋藏着价值连城的宝贝,虽说价值连城不太可能,但出土一件较完整的考古文物,这价值都足以使得一般人好几年不用工作了。我那时离开营地便一直待在了博物馆这边,营地后续的情况也无法获知,所以周达星和马东虎后面在营地做了什么,也无从知晓。)

到达博物馆时已是傍晚。博物馆并不大,只有两层楼高,整体修成端正的长条型结构,表面贴满了白色瓷砖,窗边装着有些锈迹的推拉式铁皮玻璃窗。当它矗立在龙寿山中的个一山峰下,简陋的瓷砖和有些斑驳的窗户锈渍落成了一个略显简朴的博物馆。

接我的是龙寿山博物馆的馆长,也就是陈馆长。看上去是一个60多岁的老爷爷,他头发几乎全白,只留下几丝黑影藏在白发下面。穿着一身普通又褪色的工人服装,只有胸口前的铭牌标出博物馆馆长几字。

博物馆除他外,共还有六名工作人员,有四名人员正在我之前的营地那边没过来,还有两名正在放假,明天正好有一位休假结束回来。陈馆长与我简单交流几句,便带着参观博物馆。龙寿山博物馆前身是一个当地的发掘遗址,整体属于保护性挖掘,后来由于大量古迹还没有开发,并且本身地处于国家森林公园景区,所以这里后来就成了一座遗址类博物馆,同时它能带动当地旅游,又能长期保护挖掘现场。博物馆的文物展品在一、二楼,整个展示区按三条长龙摆放。展览陈列着一些石质、兽骨制作的装饰品和生活用具,除此以外还有几件珍贵的陶器。

陈馆长随手边指着陶器边说“这个龙寿山遗址属于新石器时期的,和我国其它地方出土的新石器时期遗址相比有很多相同之处的。那时候的人吧,普遍掌握了烧制陶器的技术,很多石器部落遗址都有保存陶器,像你面前这些指甲纹路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陶器形状,你看这些绘画的菱形对称条纹陶器,它明显已经具有抽象审美了,这些条纹本身很难看出它是什么对吧。但从其它地方挖出的遗址来看,这种条纹本身的演化是从现实的鱼逐渐开始抽象简化,慢慢的演变,按照对称美形成现在这种条纹的情况。”

“这些大概有多久的历史?”

“还不确定,不过,肯定的是。这个遗址出现在这里的时间肯定要比华夏文明早很多,两者并不在同一个时期。而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