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末。
玄衣卫、刑部并一支军队,大批人马浩浩荡荡的踏入玉京,后面坠着的的囚车几乎可以从东城门到西城门。
玉京百姓站在街道两侧窃窃私语,不知是何等大事。
七年不临朝的天武帝第一次上朝,还是大朝会,百官震惊,除了内阁大臣甚至没有人知道天子已经回到了内宫,天武三年后入仕的官员甚至没有见过天武帝。
然而第一次见面也不是为了议政。
只见大殿之上,跪着一个布衣妇人面色凄苦:“天武七年,有一天夫君夜里回来,带着一包的银两,满脸垂败之色,第二天就是会试了…………………一起跳江的两位先生俱是夫君的好友,三年受制于人,郁郁不得志,他们索性一起跳江了。”
左侧则是一个两鬓发白的长衫男人,声音沧桑:“草民也不想啊!可是宏武四十六年,洪涝不止,庄稼淹了,多少人活不下去了,做了这笔生意……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已经被他们握着把柄了……”
“山西大荒…………”
“十年寒窗啊!若不是有父母妻子,我早就同他们同归于尽了!”
………………
殿上跪了了几十人,一一讲述。
百官愕然,朝野震惊。
阁老们垂着头,明明是一本折子就能讲完的事情,陛下却偏偏要让这些人一一讲述,全然不在乎这也是自己在位时的污点。
这江苏科举一案的内情可以追溯到宏武年。
宏武帝时期的确是个混乱不堪的年代,可是也是群星璀璨的时代,但耐不住有人就是不成器,状元老爷还有目不识丁的稚子呢。
那怎么办?科举舞弊?想想也就算了了,为什么大理寺卿杜断查到最后会这么恼火,盖因泄题它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是从京城专人运的考题到省城。
你说肃王为什么被囚禁?这次江苏考题可不就是他押送的吗?他还是江苏巡抚,失察之罪也少不了。
再说这江苏官员们想了个怎样的法子呢?
替考!
世上要做成这种旁门左道的事,离不开两样,威逼、利诱。
在宏武帝的统治下,大灾小灾不断,流民四溢,做这种事情太容易了。
最先干这事的是个知县,他呢,就收留了几个北方逃难过来的秀才,偏巧家里有个不通文墨的独苗根子,灵机一动就让这其中一个秀才替自己的儿子考试,秀才自然不肯啊,那怎么办?不怎么办!你个北方跑来的流民,连户籍都没有,我一县之长,治你还不容易?连宏武帝都不管这些百姓了,于是这秀才就替这知县公子考,一路竟然考到了举人,知县就不敢让他考了,运作一番让儿子当了自己手下的主薄,这主薄的活谁干?当然是秀才干了!
有了第一个就有第二个,这个法子竟然传了半个江苏官场。
从宏武四十年开始,直至如今,你说他们大胆吧?竟然无一例外只考到举人就罢手了,原因有三,一,会试在江苏省内举办,可以运作;二,肚里没墨水的家伙,参加殿试不是活脱脱找死吗?三,唯有有了举人功名才能补官。
所以这些替考上的人现在大大小小都是江苏省内的官员,而且身边必定跟着个出谋划策的先生,最高的职位不过是个典宝,为什么黄有道说许多官宦夫人神思不宁?自己儿子、自己夫君有多少墨水,她们最清楚不过了!
为什么这个场官搜出那么多贿银呢?因为场官负责科考现场的检查啊!也不用多做什么,在小吏们检查时搞点动静,让人过了核对画像这一关就行了。
这些话,百官听完俱是狠狠吸了一口冷气,久久不能回神。
倒是阁老们面色如常,也不全是因为从齐希那里提早知道了真相,而是宏武年发生这样的事实在再正常不过了,甚至可以算得上小巫见大巫。
偏偏在天武年爆出来,阁老们可惜,陛下文治武功俱可以配得上一篇帝王志了。
天武元年开始,新帝雷霆手段、整治朝纲,连开恩科,许是让江苏安分了不少,天武帝罢朝,内阁主事,江苏还在观望,天武七年,故态萌发,但是已经不是宏武年了,天下清明,哪里去给你抓一个有举人之才的流民?
那直接从那院试中举名单里随机抓几个倒霉蛋呗!
也不是随机,而是有家室、重情、势微、家族单薄的秀才,这才好拿捏嘛。
天武七年,江苏官员还只是蠢蠢欲动,试试水,天武十年,那可是彻底的卷土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