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户之事,算是告一段落,如何摆脱曹军纠缠,文和先生还未尽言。”
听到陈群提醒,众人才回过神来,刚刚说到曹操问题才起了个头,话头就被岔到城中民众,大家差点都忘了正事,这城中民众安置问题,和曹军有何干系?
“长文说的是,豫州目下曹操势力在颍川一隅,我意,军民行至曹操辖区边缘后,伪装成流民过境。”
“先生请详加拆解。”刘备显然听得也是一头雾水,他冲孙乾点了点头,孙乾一摆手,侍从就将一个挂着地图的架子推了出来。
“诸位请看,曹操辖境大约在涡水以西,而涡水距小沛不过区区几十里,一旦跨过这道水系,便可将袁术或吕布追兵挡在东岸,过水后,全军伪装成流民过境豫州抵达荆州。”
换言之,公孙默的计划就是以涡水为界,将行程分为两截,前半程急行军甩掉袁术追兵,后半段以流民身份移花接木。
“先生,此计恐难实施,万一曹操大军不请自来,作伪之相一目了然。”
“敢问长文,城中可有颍川流民?”公孙默并没正面回答陈群的质问,反而是问了一句题外话。
“这,约莫两三千总是有的。”
陈群的作答不出公孙默所料,事实上早在黄巾之乱时,颍川郡作为各方绞杀的主战场,就是一块民不聊生的修罗场,不少颍川名士都选择了离乡避祸,比如荀彧就选择跑路到了冀州韩馥处落脚(谓父老曰:“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把话头说回陈群,陈群会从颍川来到豫徐交界的小沛,其实也是来躲灾的。
“两三千足矣,眼下曹操定都许都,颍川已是安民之境,想必这部分流民更愿叶落归根,届时让这数千流民北上投奔曹操,曹操自然不疑有他。”公孙默抽丝剥茧的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
“先生这是何意?在下不明。”一头雾水的关羽忍不住发问,再看旁边的张飞陈到,也是一脸懵逼,显然这个脑回路比较跳跃,这几个武人还没回过神来。
“二弟三弟,是不是还没悟过劲来?”
两人头摇的和拨浪鼓一样。
“二位将军,此事我来拆解。”简雍一副好为人师的样子。
“大争之世,人口最为弥足宝贵,各方攻城掠地,归根都是为了抢夺人丁,补充兵源劳力,我等迁徙若是军丁伪装流民,以常理踱之,肯定是要想方设法的将人马全部打包到目的地,不可能拱手相送。相反,若是实打实的流民逃难,大家天南海北,归意不尽相同,沿途肯定会有所分流,不可能一心抱团,因此文和之意分出几千人北上颍川,却是一招妙手,曹操必然深信我等流民乔装,不会派兵前来查勘。”
“曹操生性多疑,这招虚虚实实,想必其必然入瓮。”刘备对公孙默的这招逆向思维显然是颇以为然。
“凡事无绝对,万一曹操不咬钩,恐怕还是难免会有一番厮杀。”公孙默显然是做好了最糟糕的打算。
“尽人事听天命,世上哪儿有万般周全之事。”刘备在尽力给大家减压。
“只是流民一盘散沙,必要有一员得力人士总领此事北上颍川。”公孙默这话已经说的相当露骨了。
“长文,你既是颍川故人,此事由你提领意下如何?”刘备直接点名陈群了。
陈群愣了一下,随即面露喜色:“在下万死不辞,必不辱使命。”
“此行重任在肩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长文可相机行事,必要时可从权处置。”刘备最后这句话显然是意味深长。
“是。”
“好了,诸位都散了吧,此事纠葛甚多,各人先理个头绪,明日一早再来汇总。”
“遵命。”说罢大家便各忙各去,毕竟手头都是一堆事。
“文和先生请留步,陪我走走吧。”
“是。”
刘备和公孙默走出厅堂,在花园里漫无目的的溜达,不知不觉,走到了昨日与陈群邂逅的那座亭子旁,不知道是不是错觉,公孙默觉得亭子外面的植被好像比那天更枯黄了一点。
“先生坐吧。”刘备似乎相当疲惫,说完便自顾自的坐在了亭子的长椅上。
“敢问刘使君,为何让长文北上颍川?”公孙默并没有坐下,而是提出了自己的困惑。
“先生何故佯装不知,你早在定下流民分行之计时,就已经想好了让长文领命了吧?”
“在下不明。。。。”
“文和先生,眼下已无六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