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产权外,探索将林权、养殖水面经营权等纳入抵押范畴。建立政府、银行、担保机构、保险公司多方合作的风险分担机制,降低金融机构对乡村产业贷款的风险,缓解乡村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
推动乡村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理念和技术。与国际农业科研机构、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学术交流、人才培训和科研合作项目。邀请国外农业专家到乡村讲学、指导,选派乡村优秀人才到国外学习先进的农业种植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工艺和乡村治理经验。引进国外优质农产品品种和先进的农业设施设备,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乡村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水平,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加强乡村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建立健全生态保护长效机制。构建覆盖乡村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时掌握生态环境变化情况。定期开展乡村生态环境质量评估,制定针对性的生态保护措施。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贡献的乡村集体和个人给予经济补偿。加强对乡村工业污染源、农业面源污染的监管,严厉打击各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确保乡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共进。
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格局。以农业为基础,拓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开发功能性食品、生物制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确保农产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品质。同时,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融合,打造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度假区、农业科普教育基地等新业态,实现产业联动、优势互补,让农民在产业融合发展中分享更多收益。
加强乡村信息化建设,提升乡村治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建立乡村大数据中心,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实现乡村人口、土地、产业、环境等数据的精准管理和动态更新。推广应用智慧农业管理系统,实现农产品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监控和精准化管理。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乡村政务服务,推行网上办事、一站式服务,让村民办事更加便捷高效。搭建乡村电商服务平台,完善物流配送体系,推动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强化乡村文化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传承和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建立乡村文化传承人档案,记录其技艺传承情况,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通过举办传承人培训班、技艺交流活动等方式,为传承人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促进技艺传承和创新。鼓励传承人带徒授艺,培养新一代乡村文化人才,确保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后继有人。同时,支持传承人开展文化创意活动,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意相结合,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
加强乡村与周边城市的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主动承接城市产业转移,吸引城市企业在乡村设立生产基地、加工车间,发展配套产业。加强与城市科研机构、高校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在乡村转化应用。依托城市的市场、人才、技术等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满足城市居民对优质农产品和乡村休闲旅游的需求。同时,为城市提供生态屏障、休闲空间和农产品供应,实现城乡产业协同共进、共同发展。
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期投入,提升乡村发展的硬件支撑。持续改善乡村道路交通条件,实现村村通硬化路、组组通公路,提高农村公路的通达深度和通畅水平。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完善灌溉排水系统,提高农业生产用水保障能力。推进乡村电网升级改造,保障农村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加强农村通信网络建设,实现4g网络全覆盖,积极推进5g网络向农村延伸,为乡村信息化发展提供坚实基础。通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为乡村产业发展、居民生活品质提升创造良好条件。
加强乡村文明实践活动的创新与拓展,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结合乡村实际,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明实践活动,如文化下乡、志愿服务、道德讲堂、科普宣传等。鼓励村民自主参与文明实践活动策划和组织,激发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文明实践积分制度,对参与活动的村民给予积分奖励,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服务等,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通过文明实践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营造和谐美好的乡村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