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姚广孝演义 > 第十一回

第十一回

燕王扫北凯旋,威名大震。

洪武二十四年(1391),燕王又督征虏将军付友德等出塞,击溃残敌。

朱元璋疑忌开国功臣,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开国元勋相继被诛,只有大将蓝玉因为功高权重,朱元璋一时拿他没有办法。蓝玉在朝的权势,也成了燕王进身的障碍。

蓝玉被封为凉国公,又与太子朱标联亲。朱标活着的时候,两人常相往来。蓝玉曾对朱标道:“臣观燕王举动行止,均仿皇帝。又闻善相者言,燕王有天子气,愿太子事先预防,不要让他夺了你的太子位。”

朱标道:“燕王对我甚恭,绝无此事。”

蓝玉道:“臣蒙太子优待,因此把此事对你密陈。但愿臣言不验,不愿臣言幸中……”

后来有人把此事密报燕王,燕王告诉了道衍。

道衍道:“此等开国功臣权重,不仅使太祖忧虑,也是殿下的障碍,宜设计除之。”

燕王道:“请师傅为我设谋。”

道衍道:“蓝玉恃功骄恣,行多不法。臣窃闻太祖有‘金樽共汝饮,白刃不相饶’的诗句。蓝玉有恃无恐,殿下只要伺机向皇上劾举、进言,必能成功。”

燕王点头,将道衍的话,牢记于心。

太子朱标死后,燕王入朝,私对朱元璋道:“在朝公侯,纵恣不法,将来恐尾大不掉,愿父皇妥为处置。”接着就历数蓝玉罪状。

朱元璋本来就疑忌功臣,听了燕王之言,对蓝玉更加疑忌。蓝玉不知,桀骜如故,不加收敛。燕王随时差人搜集蓝玉罪状,奏报朱元璋。后来,蓝玉当着众臣说了一句怨言,朱元璋得知后,以蓄意谋反罪,将蓝玉满门抄斩。付友德等人因受株连也被杀。

朱元璋连诛功臣,所有守边事宜,均改令诸皇子专任。朱元璋深知燕王英武,善征战,就命他镇守朔漠。

燕王军权在握,并节制了北、西各路军马。于是,燕王借故招兵买马,频频巡边。

洪武二十九年(1396),燕王巡大宁。宁王朱权出城迎燕王入王府。

宁王大宴燕王。燕王向宁王部署边卫事宜后,问宁王:“太子逝,父皇立允炆为太孙,皇弟观允炆可以当国吗?”

宁王知燕王意,回避道:“弟久在远藩,不闻朝中事,亦不知允炆其人如何。”

燕王道:“皇弟多心了。兄不过忧允炆将来不当国,征询诸亲王看法而已。朱家事,朱家人能说真话,外人之言不足信啊。”

宁王道:“皇兄之言甚是。多得皇兄这样忧国,小弟惭愧得很,只逸居远藩,不问国事了。”

燕王无奈,只得安慰道:“皇弟过谦了。皇弟戍边任重,保国安民,功劳不小,这不是勤劳国事吗?”

燕王离了大宁,对道衍道:“孤欲征求诸王的看法,无奈宁王隐而不宣。”

道衍道:“殿下,以臣之见,谁的看法也不必征求。只要在太祖和诸臣前树威名、露才干,就能达到目的。”

燕王点头。

这年,元朝旧将孛林帖木儿在蒙古彻彻儿山一带,组织蒙古十来个部落,集军马十万,不断侵扰明朝北部,北方守将屡上书告急。朱元璋因边远难伐,忧心忡忡。燕王得知消息,上书道:“儿臣愿领十万人马,擒孛林帖木儿,向父皇献俘!”

朱元璋大喜,于是,召燕王进京,封他为靖北大元帅,节制北方各路兵马,征伐孛林帖木儿。

燕王点了十万大军,命朱能、邱福为先锋,自统中军,张玉断后。大军高张大旗,浩浩荡荡,向彻彻儿山进发。

大军路过北平,燕王又以道衍为军师,然后出长城,过荒原,跋山涉水,向北征发。行月余,过了大青山,探马回报:前面有一座蒙古大营。

道衍命安营扎寨。燕王集众将,商议破敌之策。

张玉道:“蒙古多骑兵,需防袭营。”

燕王道:“对。上次征乃儿不花,我们已有对付蒙古铁骑的经验,已备了铁蒺藜随军带来。张将军,你去布置撒铁蒺藜于营外。营四门备下神箭手、长刀军。”

张玉得令,出帐去布置。

道衍道:“现在情况不明,尚不能用兵。应多派密探去侦察敌情。我们只有掌握了敌情才能定克敌之计。”

燕王道:“这一仗一定要取胜,给敌人来个下马威。”

道衍道:“所以我们必须计划周到,准备充分,没把握不轻易开仗。”

燕王领悟道衍的话,立即派出密探,并亲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