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如松连夜带兵,追赶到了抚顺。
这一路上,明军剿灭了不少鞑子,可谓是一路追着鞑子砍!
若是在以往,鞑子这么好杀,李如松倒也不觉得奇怪。
毕竟现在的鞑子,早就不复北元时期强盛了。
也不知道是不是秦良玉的那番话作祟还是为何,这一路啥下来,李如松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最终,李如松还是下了令,命军队停下追赶。
望着漆黑一片的前方,他仔仔细细地思索了一番后,再一次做出了一个决定!
他要先带两千人去前方探一探虚实,留一千余人停在原地,等半个时辰后再出发!
这已经是老法子了,李如松不知道这套老法子还有没有用。
总之听那个人的,留个后手,总比什么也没留要强。
……
李如松就这么带着两千明军骑兵,往鞑子逃窜的浑河一带追去。
与此同时,浑河边上,数万蒙古兵潜藏于此,随时等待着李如松这条大鱼落网!
为首的将领‘炤花’拿着最新送来的情报,笑出了声。
“只带了区区三千余人马而已?李如松,你还真是找死啊!”
……
与此同时,京师。
李如松忙着熬夜打仗,鞑子们忙着熬夜埋伏。
大明朝的殿试官员们,也在忙着熬夜阅卷。
是的,殿试已经结束了。
接下来便是阅卷,再给新科进士们排名了。
身为殿试主考官兼阁臣的郭正域,此刻正捋着胡子,对着一副卷子连连赞叹不已。
“妙!实在是妙!我听说这位名叫赵秉忠的新科进士才二十五岁而已,如此年轻就能有如此见解,这字里行间,简直可圈可点啊!”
郭正域的赞叹,无一不表明着他对此人的欣赏之意。
一旁阅卷的其他考官们也听出来了,郭正域这不仅仅是在夸赵秉忠的策论作得好。
话里的意思,更是在对他们说:赵秉忠这个人才,以后就是我的人了!
在一阵大海淘金后,在考官们的一致认同下,前十名卷子被挑了出来。
这十份卷子将被送到皇帝陛下的手上,由皇帝亲自查阅过后,再根据皇帝个人的喜好程度,依次进行排名。
而剩下的考卷里,好一些的,将被排在二甲名列,赐进士出身。
差一些的,则将被分到三甲名列,赐同进士出身。
当然,这个好一些和差一些,不仅仅是指文章作得如何,更多的还是某些‘不可言说’的其他因素。
乾清宫。
浑浑噩噩了一个多月的万历皇帝朱翊钧,一大早就收到了前十名的殿试卷子。
朱翊钧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回事,这一个多月来,几乎每天晚上都在做梦,还做的都是噩梦。
看着宫人们轮流打开,供他查阅的策论试卷,眼袋乌青的朱翊钧根本没什么心情去看。
“就这个吧。”
朱翊钧随手指向了一副字迹最为精美,卷面最为舒心的卷子。
疲惫的他随手拿起朱笔,在卷子上有些随意地写下了‘第一甲第一名’这六个大字。
许是写得太过随意且不那么用心,乃至于他这几个字,写得真不怎么好看。
尤其还是在状元卷那秀丽工整到堪比于印刷出来的字迹对比之下,朱翊钧的字显得更加丑了。
朱翊钧或许也被自己的字给丑到了,可写都已经写了,总不能擦掉重写。
“算了!”朱翊钧有些烦躁的将朱笔拍在桌上,下令道:“剩下的名次让内阁去排就行了,朕乏了!”
……
听到皇帝陛下居然懒到,连科举前十的名次都懒得排了,内阁几个阁老也是一阵无语……
不过好在皇帝还是把状元挑出来了,此人正是郭正域曾当众夸奖过的赵秉忠。
“这第二名的榜眼,我看就让此人来担任吧?”
阁臣方从哲指着一位名叫邵景尧的卷子,朝首辅朱赓问道。
郭正域微微侧目,怪调说了一句:“方阁老,此人该不会是你的浙江老乡吧?”
方从哲脸色一变:“美命,你别瞎攀关系啊,我都没见过此人,我只是见他策论做得好而已!”
“噢?”郭正域转头看向一旁,刚好来内阁凑热闹,却揣着袖子,摆明不想掺和进来的叶向高,问道:“进卿,你怎么看?”
叶向高面上没有什么表情,心里却是早有微词,他很清楚郭正域这是在拉他强行站队。
“我倒是瞧着这前十的卷子都极不错,真要让我选,我还真选不了。况且我又不是阁臣,没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