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形势严峻,曹芳身边急需辅佐之人,王凌不敢在下邳久待。
他决定次日赶回许都,为了稳妥起见,又让儿子王广留在下邳。
由其监督王基,以便使之兑现诺言,十日内带领徐州兵马粮草,前往许都效力。
次日,王基率领大批随从,隆重欢送王凌及其随从。
但王凌只假意敷衍了一阵,便将儿子拉到一旁,郑重吩咐道:
“王基这厮油滑的很,你可得用心点儿,另外,自己也得注意安全,为父看这徐州恐怕是个多事之地呀。”
说完,又忍不住瞟了瞟远处的王基,咬牙恨恨道:
“迟早必罢黜了王基这忤逆东西。”
“儿子懂得,父亲放心去便是。”
王广也有罢黜王基官职的想法,两人可谓一拍即合。
待送走了王凌,王广每日自然是十分密切地注视着王基阵营的的一举一动。
这徐州下辖下邳郡,紧临其东的广陵郡,紧临其西的彭城国,紧临其北的东海国,与其隔着东海国的琅琊国与东莞郡,一共六个郡国。
徐州一共四万州郡兵,自然不可能都驻扎在下邳城,而是分散驻扎在六个郡国里面。
还有一点,广陵郡因为需要防备东边海面,防止东吴从海路侵袭,所以此地的一万名州郡兵是不能轻动的。
此时下邳城里只有一万兵马,里面有五千人不能动,所以还需要从其他四个郡国,再调集一万人马前来下邳。
王广观察到,王基确实星夜向四个郡国下发了调兵粮令,但也仅止于此。
整个徐州,方圆也就区区三百多里,除了琅琊国和东莞郡,几乎皆是一马平川。
下邳城到各郡国都有官道可通,沿途又没有敌军势力骚扰,可五六日过去,离得近的几个郡国的兵马都没有到达下邳,反而是距离最远的琅琊国相诸葛绪与东莞太守王经,带领兵马比规定时间提早到了。
调动兵马是如此拖拉,调集粮草,就更不用说了。
徐州作为产粮大州,粮草不缺,可四五日过去,却还没有一个郡国把粮草运来。
种种迹象,明显是王基又在阳奉阴违,王广不禁对他彻底死心了。
他立即找来父亲留下的干练亲信,吩咐道:
“你火速赶赴许都,请我父亲转告陛下,就说王基这老匹夫变卦了,请陛下赶紧想办法除掉此人,免生后患。”
说完,又嘱咐了一番要点,便命他去了。
他本想作书一封的,但为了安全起见,还是决定当面奏报更为妥当。
而他自己,则决定暂留此地,监视王基的动向,及时向许都传递情报。
如今,曹芳和司马懿父子,都想置对方于死地。
却又都因为各种原因:或是在蓄积实力,或是在调动兵马粮草,或是在瓦解对手阵营,而没有真正打起仗来,以致形成了如今这种独特的暴风雨前的宁静局面。
曹芳自送别王凌父子以后,便是继续如火如荼的一边招募本地人组建新军,勤加训练,一边颇为焦躁的等待其他各州的消息。
直到到达许都的第十日,曹芳才终于等来了先前所派使者带来的第二轮消息(首轮消息是豫扬归顺)。
随即召见主要文武大臣前来宫中,商讨接下来应对新形势的对策。
曹芳首先说明情况:
“方才使者奏报,冀州刺史裴徽,愿听从许都诏命,但荆州刺史王昶,却是假意敷衍,甚至态度冷淡,据使者所说,司马昭已亲自去了荆州,想必王昶那混账,便是因此铁了心要与朕做对了。”
“还有司州,司马老贼已经任命孙礼为司隶校尉,并在河南郡集结兵马粮草,随时有进犯颍川郡与河内郡的意图,此外,青州、幽州、并州、雍州、凉州因为路途遥远,道路波折,暂无使者带回消息。”
虽然形势相当严峻,但他还是尽量保持住了态度和语气上的平静。
但不待他说完,殿中众人已是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气愤填膺。
如今非常之时,曹芳只当重新创业,并未过多在意形式礼节,因而众人在他面前都非常放松自在。
领军将军毌丘俭想到王昶本是人才,却做出大逆不道之举,不禁极为痛心,垂首惋惜道:
“王昶的父亲王泽曾为前汉代郡太守,伯父王柔曾任护匈奴中郎将、雁门太守,这混账家族世代出任显职,自己也是年少成名,自文帝开始,便历受几代天子重点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