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日后,广宗城外郊野。
十一典韦二人带领两千军马,急程赶到光宗境界,在离广宗十里处,忽见前方人喊马嘶,一队军马边战边退,这队兵马之后,漫天遍野,堵路塞道,追来黑压压一军。
仔细看去,逃跑的一队军马,虽然混乱,但士卒个个顶盔带甲,手持长矛大刀,奈何人数颇少,而追赶的那一军,个个黄巾抹额,手中兵器五花八门,队形散乱,一窝蜂般蜂拥而上,但是贵在人数众多,看去,要比逃跑的那军多出好几倍的兵力。
逃跑的一军,中军上董字大旗飘荡,而黄巾军中,大旗之上写着‘天公将军’。
如此看来,前方逃窜的兵士定是董卓带领的朝廷大军了,而后方追赶的定是张角。
董卓又败,而且是惨败,这时若有人从前路拦截董卓,与他身后的黄巾军形成夹攻之势,必能全歼朝廷大军,这倒是杀董卓的好机会,十一不由的有些心动了。
杀了董卓,也许就没有了后来的董卓乱政,天下大乱了,只是如此一来,十一和典韦便和黄巾起义军彻底捆绑在一条船上,他在想脱身,恐怕就难如登天了。
董卓不管怎么说都是朝廷命官,奉了朝廷旨意来平叛张角,若此时十一典韦联合黄巾叛军将董卓斩于阵前,他们从此之后将再无翻身之日,唯有在造反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还,哪怕到最后从新归降朝廷,估计朝廷中的众士族官员也不会容纳他们这些叛党,若天下安定,士族首先清除的必定也是他们这些归顺的叛逆者,斩草除根不留后患。
十一望着前方战场,心中反复思量,衡量利弊,典韦见十一久久不动,不由急道:“兄弟,前面定是张角大军,朝廷军战败,此时不救更待何时?”
典韦当然不知道十一心中所想,他也不会知道董卓在平叛黄巾之乱之后的胡作非为,祸乱天下,最终致使大汉终运,朝廷溃崩,天下三分,他此时只想赶紧灭了张角,救出典鸳鸯。
十一此时心中早已反复思量多次,若是出兵从前拦截董卓,那么阵斩董卓的几率会很大,而且也算是为天下除一大祸患。
只是十一不能确定的是,杀了董卓,历史的轨迹是否真的能因此而改变,万一董卓死后,又冒出来一个张卓,李卓或者王卓继续祸乱天下,历史依旧按着自己应有的轨迹推进发展,那到时又该如何是好?
没有了这个董卓,历史将走向一个全新的轨道,改变应有的历史轨迹,但大的方向依然不变,大汉朝的国运依旧完结,那么到时十一对历史的预判先知,以及对于历史原有走向轨迹的了解将一无用处。
若是真是如此,那将得不偿失,反倒不如且救下董卓,让历史按着原有的轨迹发展,即使因为十一的到来,历史轨迹有一些小小的变动,但是大概得发展方向没有变动,那么十一靠着对原有历史发展走向的预先判知,反而更容易行事。
此时他自己的力量还是太过薄弱,如今说来还只是平民一个,虽巧有机缘拜在皇甫嵩门下,但若是不能好好加以利用,他的实力将难在升一步,在这个讲究出身实力的历史朝代,十一恐怕根本没有足够的实力登上这段精彩纷呈的历史舞台,他需要一段充足的时间来做准备,积蓄力量。
现在,还不是改变历史走向的时机。
想明白了这些,十一果断做出决定----营救董卓。
不过按原有历史轨迹来说,即使十一不出兵营救董卓,董卓这次兵败他依然能够化险为夷,他并没有因为这场战败有多少损失,或许也正是因为这场败仗,朝廷再次罢免董卓讨逆之任,让皇甫嵩接替了董卓,继续讨伐张角。
十一不确定,历史记载毕竟太过模糊,一场大战,往往数语便一笔带过,其中细节也根本没有过多记载。
十一对身旁典韦说道:“典大哥,你看,如今张角大军势重,我们不可力敌,咱们这两千人马势单力薄,若是贸然冲上前去,无疑杯水车薪,恐怕也无济于事。”
“若想破张角,咱们唯有当做奇兵,突袭黄巾军中军,将其前军后军一分为二,从中截断,张角前军前后受敌,其军必然大乱,到时定有战机可寻。
这董卓虽然骄横残暴,但也是久经沙场之徒,他若有谋,定能看懂时机,把握住那短暂出现的战机,他若趁机带军反杀,与我等前后夹击张角前军,那么定能大破张角。”
典韦听了不由喜道:“兄弟说的好,那还等什么?我们先埋伏起来,等待时机,杀入黄巾军中军,破他张角大阵。”
十一呵呵笑道:“典大哥莫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