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自强与坚守 > 第75章 初到竖港

第75章 初到竖港

商机,把这里的海产贩出去把外面的生活用品捎进来,形成规模后,产生的税收甚至超过大部分乡镇,独立成镇就成了必然,所以现在镇上的居民大部分都是901厂的家属。

自从901厂从军企改成国企,原本根本不用愁销路的产品开始自找用户,对外开放后,国外质量高价格低的泵阀大批涌入国内,特别是上海、浙江、广东沿海一带民营企业,引入了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开发生产了更适合舰船使用、更耐海水腐蚀、寿命更长的泵阀,901厂,这时候应该称为渤海省特种泵阀厂的经营状况迅速衰落,往日的稳定用户纷纷解除合同,仓库的泵阀大量积压,资金周转不动,加上工厂体制庞大结构臃肿,效率低成本高,研发力量薄弱,产品更新换代缓慢,已经到了举步维艰的边缘,幸而省厅领导没有放弃这个对新中国国防建设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国营大厂,每年都拨付几百万为其输血,加上几个低端水泵阀门在盐场和海水养殖业还占有部分市场,工厂现如今勉强还能发下工资,但也是岌岌可危了。

据谢大妈分析,目前特种泵阀厂上层现在开始改革体制,大幅度压缩合并管理部门,但技术研发部门需要增强,姬羽这时候过来,进行政管理部门的可能性很小,大概率是进入技术处的研发设计室,当技术员。技术处处长叫李明锐,也是厂总工程师,下属有四个副处长分管八个科室,分别是研发一室(主攻耐腐水泵)、研发二室(主攻特种阀门)、情报室、材料化验室、实验室、期刊编辑室、技术档案室以及一个综合科,全处共有60多名职工,其中中专以上学历的有15人,其中3个是处级领导,7个科技领导,真正干研发工作的只有5个人,两个研发室平均两个半人,这其中包括两名文革前的大学生和三名文革后的工农兵学员,以前技术人员还多些,工厂不景气又地处偏远山坳,远离大城市,但凡有点硬关系的都调走了。不过谢大妈听说,今年年前年后又分配过来十多个大中专毕业生,连姬羽这外省的大学生都来了,估计消息不假。

姬羽听了谢大妈的介绍,心中忧喜参半,忧的是去的单位不景气,急需技术人员研发新产品,这样一来他进厂就提出调动肯定不会顺利,喜的是这个厂对技术人员调动卡的并不死,毕竟这几年就有不少调走的,到时候给关键领导送份儿重礼,调走应该还是有希望。

唉!要是苏蕊同意自己出国留学就好了,自己在省轻工厅就可以表示不服从分配,让他们把自己退回学校,或把自己的档案关系直接转到桥西镇,只要有了户籍证明,就能办出国护照,现在答应苏蕊一定调回燕州,又跟楚书记说好了去桥西镇,也只好先在特种泵阀厂安定下来,再想办法往回调了。

姬羽心里有事,一宿都没怎么睡,第二天就很有些无精打采,在街上吃完早点,回招待所提下行李箱,跟谢大妈退了房,按大妈指引的方向出了镇子,在丁字路口往北面的山坳走去,十来里路对姬羽来说原本也不是什么问题,不过昨晚没休息好,手里又提着个大行李箱,走到山坳里就有些狼狈,进了山口,眼界豁然开朗,里面竟然是极其宽阔的一大片平川,整个平川目测纵深得有十多里地,横向不少于5里,柏油干道将平川一分为二,左右两边横七竖八的甬路将平川分割出几十个方框,方框里是一栋栋宽大黝黑的厂房,最前面则是十几栋大小不一的楼房,其中最大的一栋五层楼房坐落在最前面,门楣宽阔挑檐厚重,楼顶上竖立着“渤海省特种泵阀厂”一人高的大红字,这就是即将要报到的单位了。

姬羽提着行李来到厂区大门口,一位身穿黄大衣,腰系武装带,斜背冲锋枪,胳膊上套着“执勤”两个黄字的红袖章,站在门口边的安全岛上,伸出一只手虚拦示意:“站住!干什么的?军事重地闲人免进!”

“不是转型了吗?怎么还是军事化管理?”姬羽心中嘀咕,拿出轻工厅的介绍信:“同志,我是省轻工厅分配来的学生,今天过来报到。”

执勤员接过介绍信看了下:“在登记薄上登个记,然后去那个最高的楼二楼政工处人事科报到,人事科科长姓孙,直接找他就行。”

姬羽乖乖登记,谢了声执勤员门卫,从旁边的人行门进了工厂,看得出这个工厂确实底蕴不菲,光办公楼前的车库里,就停着两台乌黑锃亮的上海牌轿车和六辆黄帆布棚的军用吉普车,车库旁边是自行车棚,车棚里停着上百辆自行车,甚至还有好几辆挎斗摩托车。

办公楼里出进的员工不少,大部分人穿的都是蓝布轧了竖条状的棉工装,也有一些人穿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