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么?”
少帝喃喃自语,旋即神色肃穆道:
“朕想要密拟讨贼诏令,交给刘备,皇后意下如何?”
“此计可行,但需要严加保密,不可让董卓探知。”
“何人可托付密诏,携出宫外?”
“家父平日对于董卓暴行,心常有不平之意,每次和妾谈论此事,都是痛惜不已。”
“陛下修诏一封,然后宣家父入宫,将密诏交付于他,转交给刘备即可。”
“刘备乃汉室后裔,素以匡扶汉室为己任,收到天子诏书,必定尽忠尽效,以图国贼!”
吕皇后的话,令少帝豁然开朗,尔后正色道:
“传朕旨意,宣国舅吕禄入宫!”
......
洛阳城。
董卓府邸。
一位粗眉短髯,身形微胖的中年将军,透露出一股上位者的威压。
此刻,他正端详着手中帛书密报,脸色阴晴不定。
半个时辰前,宫中眼线呈上密报,上面记录了少帝宣召国舅吕禄入宫,与吕皇后略叙父女之情。
“孝直,你怎么看?”
董卓将手中帛书,递过给面前一位儒士。
李儒,董卓麾下谋士之首。
他接过帛书,来回踱步,认真地读完每一个字。
李儒呻吟片刻,才是缓缓开口:
“依儒所见,天子诏赵王吕禄入宫,必有密谋,太师不可不防。”
“你的意思是,天子要对我动手?”
李儒点了点头,默认了董卓的猜想。
“哼,我敬他是天子,留其性命,衣食侍奉,未曾有一日短缺,也算待他不薄。”
“如今竟敢暗通国戚,密谋害我?”
在他看来,当今天子,不过是傀儡一个,自己想怎么拿捏就怎么拿捏。
如今,这个傀儡竟敢反抗自己。
这让董卓火冒三丈。
“太师息怒,天子暗弱无能,不足为虑。”
“可虑者,是朝中那些面服而心不服,暗中谋划之人。”
“俗话说,明枪易挡,暗箭难防,这些隐忍待发的臣子,才是太师的心腹之患。”
李儒毕竟是董卓帐下最得力的谋士。
一针见血指出关键所在,把董卓的关注点,拉到朝廷百官上。
董卓虽然横行宫廷,无人敢言。
但李儒知道,朝中文武,只是惧怕屯住在洛阳城外,日夜来回巡视的三万西凉兵。
这些来自边陲的猛兵悍将,就是董卓最大的倚仗和资本。
一旦董卓失去兵权,文武百官,定会第一时间奋起反抗。
“孝直所言极是,这些两面之人,实在可恨,竟敢串同天子,我必当诛其九族,以解心头之恨!”
董卓怒火未息,心中又燃起杀机。
“太师万万不可!”
李儒见董卓起了杀戮之心,急忙劝谏道。
自董卓当上太师,位极人臣之后,大举清洗对自己有异见之人。
不到一月时间,降罪下狱,惨遭诛杀的大臣,已达数百人。
一时间,朝野内外,人人自危。
同时,反抗的力量,也在不断积蓄,暗中涌动。
李儒十分明白,这种反抗的暗流不可任其发展。
一旦暗流发展壮大,就会反噬,后果不堪设想。
而董卓的杀人如麻,毫无疑问,无异于给这种力量添薪加火!
因此,李儒立刻出言阻止了董卓。
“太师,当下之务,先要稳住群臣之心,不可以杀戮立威。”
“若逼之过急,儒恐诸大臣会联络藩镇之将,起兵围困洛阳。”
“介时,敌众我寡,西凉兵马虽威猛善战,也难敌四方之兵。”
“愿太师详加体察。”
董卓微微点头,怒气稍息,算是认同了李儒此番利弊分析。
李儒见劝谏成功,如释重负,心中轻轻松了一口气,接着说道:
“朝中百官,虽然不可尽杀。”
“但儒有一计,可使百官俯首陈臣,为太师所用。”
此言一出。
董卓当即眼眸一亮,向李儒投去赞许的目光,喜笑颜开道:
“孝直足智多谋,真乃吾之子房也。”
“先生若有良策,快快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