榖城是周王室在黄河南岸的一座普通的城池,他没有护城河,属于内陆城市,榖城的新郡守,是一个叫做子香的人,他本来是宋国人,属于殷商后裔,殷商在那个年代属于旧有的没落贵族,宋国到了这个时期,已经开始走向没落。
没落的贵族,是让人心痛的,子香就属于这个时代的一个悲剧,他小时候是贵族出身,有机会和能力去做宋国更高级的权贵,如果可以获得本国的利益集团支持,他是有机会当国君的。他从小就和别的贵族同胞不同,表现出很强的治理官吏的能力。
可是他的能力在强,在别的贵族眼中,依然不够出彩,因为他的背景不够强大,甚至说有点单薄。
二十四岁时,他的父亲病故,这对他来说,意味着世态炎凉,他父亲一去世,所有的人脉都没了,他父亲做过宋国的上卿,甚至做过太宰,那个时候的人们,还有直接靠着关系做官,因为那个时候的贵族就是贵族,百姓就是百姓,真的和印度一样,想不被欺负,就得靠投胎。
他守孝三年,几乎把在宋国所有的机会都葬送了,等到他三年守孝期满,出了社会,发现自己已经彻底和宋国的权贵阶层格格不入,他的施政理念和当时的权贵们都有很大差别,因为这个,他利用父亲在时的关系,结果,无一例外都被拒绝了,他心灰意冷的走在街头,有种想去死的感觉,报国无门,空有一腔热血,又能如何呢!
他在母亲的劝说下,离开了宋国,去周围的国家寻找工作,为了生存,他几乎什么都干,体力活也接,因为他要吃饭,除了没有做过低贱的奴隶,他几乎都做了,三十一岁的他回到宋国,对母亲说,自己游历了这么多国家,都没有找到他需要的东西。
他的母亲生了他们六个孩子,子香是老二,他的哥哥在宋国的一座城市当远官,两年才能回来一次,更别提他的弟弟妹妹了,父亲去世,他当不了官,哥哥也从中央调到了地方。
他的母亲已经五十七岁了,那个时候,在宋国,这个年龄不得了,算非常长寿的人了,要知道,那个时代的人都普遍活不长,要么早早就夭折了,要么就死在战场上,男丁和女丁的成活率很低。
临走时,子香还记得母亲的敦敦教诲,她的母亲扶着镇子口的一颗老槐树,瘦弱的身躯,看着高大的子香,他的弟弟妹妹都站在镇口,她母亲干枯的像树干一般粗糙的手,拍了拍他的手臂,他立刻会意,蹲了下来,他的母亲对他语重心长的说:“香啊,去了王檵之地,要谨言慎行,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知道吗?”
子香向母亲深施一礼,道:“母亲,儿子记住了,您和弟弟妹妹们都回去吧!”
他的弟弟妹妹都含着眼泪,搀扶着母亲,对着子香道:“二哥,保重啊,记得来信!”
子香背着包袱,即将踏上新的路,他回过头对着弟弟妹妹们喊道:“记得照顾好母亲,你们也多加保重!”
时间一晃就过了半年,子香通过自己以前的同学惠落在洛邑找工作,结果就看到了周王室在天下招募郡守,要德才兼备和能力出众的人担任郡守,当然,外国人也是可以的。
子香看了看文告,立刻前往应聘的地方,通过了一系列考试,他如愿以偿的当上了榖城的郡守,榖城是一个不怎么的城市,人口不到五万,但是这里拥有大量的良田,我们所说的井田制,这里就是典范。
榖城对周王室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产粮区域,如果这里受灾,搞不好天子就要饿肚子,但一般情况下,榖城的产粮情况非常不错,不敢说年年风调雨顺,但是可以保证粮食每年都在丰收。
粮食在古代就是战略资源,到今天也一样,它的意义非常重大,很少有产粮少的国家拿粮食作为可以交换的贸易,周王室目前的实力已经大打折扣,王室威信自从镐京被破之后,就变得不在像以前那样受人尊敬,周平王姬宜臼为了让自己在政治上过的和以前一样,就拼命的向各国许诺好处,粮食贸易变的比较频繁。
榖城原有的郡守,因为讨厌周王的贸易政策,有时候,甚至牺牲国人的利益,满足周王对诸侯的示好,他看不惯这种行为,所以,在百姓的反对声浪中,他离开了这个地方,辞官而去了。
而子香面对着上司的质疑和百姓的怀疑,他坦然上任,他最擅长的就是治理官吏,经过近一个多月的查访和检查,他把粮食中间贪污最大的几个官吏罢黜了,赢得了百姓的支持,然后他通过百姓,在适当的传达了上司对粮食政策的解读,缓解百姓对周王室政策的曲解和误会。
而孟宠也辞别了那个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