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朱暮彤“眼睛遭受重创”为发端而展开的话题,竟然在各个平台热搜排行榜里持续 3天霸占了前十位。而其衍生出来的话题大概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就事论事型,像新闻一样给出这则消息并进行后续跟踪报道,关键词一般为“据知情人士透露”,“霹雳神童痛失光明”,“金腰带选手前途未卜”。而那些短视频博主则往往以这样的开头来确保 5秒完播率:“让我们来看看冠军选手的伤势究竟怎样”,“霹雳娇娃究竟能否参加全国精英赛”,“全国格斗大赛即将迎来大洗牌”。而就在这样信誓旦旦的开头后,展开的后续视频却只是过去比赛的一些片段,配上人工智能的语音讲解和字幕,而讲解的内容也就是把微博上最初透露的文字信息再输出一遍,毫无新的内容。倒是评论区像之前左思绮和朱暮彤看到的那样,不断有网友在各抒己见、带动不同的节奏、形成各自不同的阵营。
第二类,冷饭热炒型,就是借助目前这个热点,把之前无论是针对朱暮彤,还是其他受到过关注的平原决选手们(比如刘雄英)的热议话题再翻出来,关键词一般为“事件回顾”,“过程梳理”,“全面复盘”。而保证 5秒完播率的视频开头,则大多数是某些选手对朱暮彤赛前所做的挑衅片段,或者是他们在落败后表达对朱暮彤的各种不服,这里边当然也包括刘雄英赛后的投诉。但其实视频主体的内容,主要还是对赛场上那些片段的不断重复。对于冷饭热炒,之前关注过的网友自然没啥兴趣,但还是因为被平台算法推流以及被这些诱人标题或开头所吸引,不自觉点击观看。而随着点击人数的增多,曾经不了解事情来龙去脉的人,可能因为自己朋友的点击或转发,也被算法所裹挟,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点开了视频,然后在颇有争议的视频画面撩拨下,在评论区义愤填膺地支持着自己心中的正义与真理,一下子把视频的互动数据抬高了不少。
第三类,事件延展型,就是从这个格斗选手眼部受伤的简单事件延伸到更宽泛的话题,比如“一场格斗比赛断送北大博士的前途”,“视网膜脱落的预防与治疗”,“如何在格斗中避免眼部受伤”,那这类小视频则往往变成镜头前坐着一个博主,以教练或专家的形象,讲述着故事经过并提供给观众们相关知识和经验,从而借助热点事件增加自己的粉丝和播放量。
最后一类,人物延展型,就是对事件主角的其他话题进行延展解读,但已经脱离事件本身十万八千里之外了。比如“霹雳神童的神童历程”,“霸道选手同时也是霸道总裁”,“平原决亚军终于服输并为冠军献花”,甚至还有多年前那已经被遗忘的两条旧闻——“女博士感染新冠始末”以及“北大才女背后的神秘印度大佬”。而这一类型的短视频里,一般会配上炸裂的bgm以及故弄玄虚的解说词,然而真正的画面其实只是放上一些粗陋的动态照片,无论是朱暮彤曾经训练的跆拳道馆、参赛照片,还是她曾经公司的百度词条截图或者是从该公司官网下载的商务活动照片。还有,就是那两条旧闻的网页记录截屏,和当年的一些插图。难以想象,曾经都没有进入热搜的事件,竟然会在今天被网民们强烈的好奇心和评论区激烈的各种道德评判推向到舆情顶端,甚至一度超过了“朱暮彤眼睛抱恙”这个原始事件的关注度。
网友们像着了魔一般,不断上瘾地反复咀嚼着上述几类文案或视频,尽管重复的内容非常多,但 0与 1的编码覆盖到十几亿的人口上,还是形成了巨大的流量漩涡。无论是写字楼内的白领杠精,还是乡镇网吧的平民喷子,又或者是学校宿舍的愤怒青年,以及村口巷尾的独居老人,他们都有权利在网络上发表自己对事件的各种看法意见,以及对人物的各种品头论足,即便其中多数人并不了解综合格斗,也当然并不认识所涉及的这些人物。
大家有的,只是自己想象中的一个个故事,一个个自己认知范围内的情节。这些认知,可能是“神童一定心智不成熟”,也可能是“弱者一定值得同情”,还有的坚持认为“挣到钱的一定有潜规则”,或者“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一个人被网暴一定是自身的问题”。
只不过,网友们并不会注意到,在关注了大量类似自媒体账号后,自己不自觉就会刷到与格斗运动相关的视频,甚至被推送各种散打、搏击以及健身训练课程,当然还有各种赛事信息和装备广告。
同样在评论区中,也会不经意出现大量健身房、格斗馆的优惠促销信息以及一些比赛选手粉丝团的招募计划,还有大量体育赛事的招商宣传。
甚至大家还会刷出很多自媒体教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