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不过由于其他案例大多数只有短短几秒的提前量,这种饥饿感增加都不是特别显著。
“这个我要记一下,你提供的情况是一个新的证据,也很合理。不过饥饿感只是一个现象,本质问题是:这种提前感知,随着提前量的增加,以及随着对叠加态的处理越来越复杂,需要调动更多的脑力,也就会消耗大量的热量。甚至我猜测,你们的大脑这时可能都已经产生了一些奇异的变化!”叶帆边总结边在早已准备好的本子上记录着,还时不时抬头看看朱暮彤,并从他那金丝眼镜的镜片后流露出啧啧称奇的目光。
不过朱暮彤一听这话倒显得有几分紧张,“叶博士,你……可得替我保密,现在就你和张教授知道吧?我可不想让人研究我的脑子……”她脑海中瞬间出现了自己被剃光头发,脑袋被扣在一个类似头盔的罩子下,然后安装上各种传感器,再由各种导线连接到各个设备上的情景,不由得后背一阵发凉。
“我说朱博士,你一个学数学的博士,难道就没有一点点的探索精神?”就算是眯起了眼睛,叶帆眼镜后的双目也依然神采飞扬,他的坏笑暮彤倒没在意,反而是他那自以为是的语调让暮彤本就绷紧的神经感到不得不纠正一下眼前这个有一点自负的男人。
“叶博士,你还是叫我小朱吧。很遗憾,你猜错了,我不是学数学的,而是学物理的。”简单的几个字,可是一个一个认真从暮彤嘴里吐出来的,就看她当下的气色,虽然不算怒气,却也带着几分愠色。
叶帆那反应,立刻意识到朱暮彤对自己托大的不满,神情收敛,带有歉意而又礼貌地说:“哦,是我看走眼了!物理……闹了半天,呵呵,物理博士?我看我也别叫你小朱了,你不介意的话,我可以叫你暮彤么?”
看到叶帆那满是真诚的眼神,本来也没多介意的朱暮彤自然表情也放松了下来,点了点头。但紧接着,叶帆脱口而出的一句——“我也是学物理的”——则让她着实吃了一惊。
原来叶帆竟然是 1999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生,2003年以物理、心理学双学士毕业。然后他在北大留校做了两年辅导员,2005年 9月进入北大心理系读研究生,一直到 2008年夏天博士毕业。说起来,叶帆可算是朱暮彤的师兄,比大师兄还大的那种。而叶帆没有告诉朱暮彤的是,他还真认识张文晶,而且哥俩关系还很好,别看他们之间相差了 7岁。这年龄上的差距自然也让朱暮彤不曾想到对方竟会是自己大师兄的大师兄。当然,叶帆也并不知道这朱暮彤竟然就是张文晶跟自己提起过的小师妹,毕竟天下之大,他又怎会想到世界如此之小呢?
关系近了,谈话也就显得更加轻松愉悦了,他们把话题岔开,在校园旧闻方面找了很多共同话题,什么吐槽食堂,夸赞导师什么的。这一聊八卦,时间一下子就过得快了!星巴克的服务员一边上楼来收拾桌子,一边提醒他们还有二十多分钟打烊,而此时他们才注意到,这里只剩下他们这一桌客人了,窗外原本的湛蓝天空现在也已经逐渐变为暗红透金,除夕的夜幕已经悄然待垂。
“既然是师妹,那我也没什么隐瞒的了。关于你这种提前感知,包括之前的这些案例,我已经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虽然还不成系统,但不妨先跟你说说。尤其是你的这个视觉上的'预见'技能,给我提供了很多新思路和新论据。”叶帆看时间不多了,便一下子把话题扯回到主题,而暮彤此时也认真地聆听起来。
在叶帆的思考与理解中,提前感知是一种突破了维度的异变能力,这一点和朱暮彤前几天联系起《三体》中的维度观察类似。本来该有的瞬间感觉,变成了有提前量的叠加态感觉。那具体怎么理解呢?
以朱暮彤这个视觉上的“预见”技能为例,无论是提前 19秒,还是提前 23秒,或者未来甚至可以提前到几百秒,都可以用视力来比喻。每个人有不同的视力,有的可以看到两米内的字,有的看到五米远的字,甚至有的可以看到更远。那这个提前量也是如此,可以认为普通人这个提前量就是零,也就是没法提前看到。那具备这种“预见”技能的人,其提前量和视力一样也会有所差别。
而叠加态怎么理解呢?假如一个人的视力可以看清 5米内的字迹,那他一眼看去不可能只看到 5米处的那些字,而应该是 5米内视角范围内的所有字,只不过人们可以通过“聚焦”这个能力来选择锁定自己去看清楚处于 5米还是处于 3米的字。提前感知的叠加态也是如此,比如朱暮彤今天这个提前量已经达到了 29秒,她能看到整个提前于当前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