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关系,我看你舅舅家和姨妈家的孩子人家都成家了,妈不想在你面前念叨,可是前天咱们去扫墓时你又不是没看到,咱们这一大家子里就剩下你还单着了。看看你表姐和表妹都有孩子了,连你两个表弟也都结婚了,他们一家家的都可热闹呢,尤其是你小姨天天在朋友圈晒她的外孙子,发的那些小视频别说多萌了。前天从墓地回来聚餐的时候,你不也见到了么,是不是特别好看?”听着朱菲的语气一开始显得有些幽怨,而说到最后则化为了对姨妈、舅妈们的羡慕,眼神中不仅有着对自己的期盼,同时也浮现出经历了长期孤单所形成的落寞。
“妈,这种东西可不是着急的事儿啊,而且在大城市里,我这个年龄离谈婚论嫁还早着呢……”朱暮彤抿紧了嘴唇,她在内心中是很反感在面对这个话题的,前天在姨妈舅妈们的七嘴八舌下,她也只能硬着头皮默不作声,而自己的妈妈还是给到她充分的自由和独立的,因此这么多年来鲜有在她面前过问过暮彤的情感生活,更甭说催婚逼嫁这种事了。因此今天暮彤听到朱菲一开始的碎碎念,不自觉眉头已经微蹙,可她又岂能感受不到母亲那内心中的孤寂?看着妈妈头上日益增多的白发,还有那脖子上一道道的环纹,以及那不再像自己小时候那般精神矍铄的双眸,朱暮彤突然间感到一阵心疼,冷硬的语气生生咽了回去。可她也绝不会在这种事上妥协随便,所以就说了上边这句看起来没什么力度但的确是事实的话,让朱菲一时也无可奈何。
事实上,朱暮彤平时最见不得年轻人在世俗的压力下向生活低头,什么该结婚了、该要孩子了、该好好在家里相夫教子、该好好辅导孩子以后考个好学校、该好好学习考大学了、该找个铁饭碗了、该退休养生别折腾了……这每一个所谓的“应该”其实都是别人眼里的评判标准,尤其是对女性,似乎这个社会有着更多更苛刻的“应该”想要套在她们的身上,而这,正是朱暮彤从小就深恶痛绝的。可能连朱菲自己都没意识到,正是自己在离异后打破了很多的“应该”,选择内退、选择下海、选择坚持创业,并鼓励小暮彤自己去大胆地选择自己的所爱,包括暮彤选择跆拳道、选择理科、选择格斗、选择北大物理系、选择读博士……也正是朱菲自己的经历和对小暮彤的放养,让她从小就逐渐地形成了一种独立的人格,而且在她的成长历程中比其他孩子,尤其是比其他女孩子更加成熟理性,以至于她的每一次选择似乎都让自己未来的路可以越走越宽。
“好好好,我不催你,你们在大城市生活久了都不着急,咱们原来那个老邻居张大婶她们一家你还记得吧,她女儿比你大 8岁呢,也在bj,到现在都没结婚,不过倒也过得滋润。前两年我和张大婶不是一起去bj玩,还找你一起去的颐和园么?当时去她女儿自己买的房子做过客,虽然远点儿,在那什么亦庄,对,是亦庄,可比你那个窝大不少呢,两室一厅,一个人住也算自在。”朱菲自己也感到刚才可能带给女儿压力了,于是也算是自己找了个台阶下,一下子语气也平缓了下来。
她可是从暮彤小时候就很少给她压力,更多的只是鼓励。当然,她自己因为忙于饭店的生意,也很难细致入微地去照顾暮彤的方方面面。而女儿的自我成长不仅是让她一路放心,更是足以让她在亲戚朋友面前骄傲,因此将近三十年下来,她身上几乎没有很多老母亲所具备的那种特质——“见不到天天念,见到了碎碎念”,“几天不见孩子想得死去活来,刚见几天就想让孩子活该去死”或者“定期询问:饿了么?吃了么?睡了么?穿秋裤了么?喝热水了么?处对象了么?”,但发自心底的关心、操心甚至担心可一点儿不比别的母亲少。
“您要是愿意来bj一起跟我住,我也可以换个大点儿的住所,就是不知道您能不能习惯在bj生活。”这是暮彤第一次主动邀请母亲来和自己一起生活,其实并不是她的心里话,因为在她的意识里如果和父母天天住在一起,每天大眼瞪小眼的,日子久了反而会产生很多分歧甚至是矛盾。左思绮就是一个典型,虽说她并没有和自己父母有大的矛盾,但每天也生活在相爱相杀之中,而且这已经是在她妈妈刘丽行很是开放、包容的情况下了,如果换做那些经典的老母亲模式,配上左思绮这种不受约束的性格,恐怕每天都鸡飞狗跳的也难说。而暮彤当下这么说自然是明白母亲因为不愿意让自己感受压力而转移了话题,她也索性就坡下驴展现一下小棉袄的姿态。
“算了吧,bj那种地方我还真不喜欢。咱们威海多好,气候湿润,城市是干净,流动人口少,亲戚朋友多,社会秩序稳定的同时我还能有人照应,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