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帮大孩子们呼啦啦的一阵风似的,不一会就听到在屋外不远处的田埂上传来嘻嘻哈哈的声音。
“双年,你大姐家这个地方真不错,你看这小河里的水多清澈啊!”
不等杨双年过去,又有人发出疑问。
“来……来……来,你们看看这个是什么花?”
“这是狗尾巴草,还什么花,真没文化。”
“你有文化,那你来看看这是什么?”
“这是马齿苋,能吃的,你懂么?”
“好吃吗?”
“当然好吃了。”
“那我们采点回去让大姐做给我们吃好不好?”
“双年,大姐会做马齿苋吗?”
“我就没见过还有我大姐不会做的菜。”
这帮大孩子虽然有一大半是城里长大的,可也有不少有农村里的亲戚,地头上的野草野花也能认出来,所以那边才问完,这边就有人急吼吼的去抢答。大家你争我抢的嚷嚷着,愣是把赏风阅景的诗情画意变成了采摘野菜的忆苦思甜运动。
这边这扒泥翻土的找野菜,那边杨根月可犯了愁。
“清山,要不你到猪肉铺子里去赊三四斤猪菜来吧。这些孩子高高兴兴的来,不能一碗下饭的菜都没有啊!”
“行。”
“你跑快点啊!等你的猪肉下锅呢,别忘了让人再送点猪肝啥的。”
在许清山走后,杨根月又把过年存的舍不得吃的一块咸腊肉和八个咸鸡蛋找出来清洗收拾,鸡窝后面的木桶里还有十来条前天翻田沟子抓的泥鳅。
“配上干豆角、梅干菜……”
杨根月盘算着这些食材能作出几个菜。
人们在闲聊的时候说哪家的媳妇能干,常常夸张的说这个媳妇很厉害,能用一个鸡蛋请两桌客人。杨根月无奈的叹了口气,这一下突然来了二十一个人,要不是早稻刚好收起来,光米都不够,今天要是不能将一个鸡蛋搬开成两个来用,这顿饭怎么也糊弄不过去的。
今天的天气很善解人意。
虽是阴天,但是云层很高,一点沉闷的感觉都没有,再加上大小正好的山风吹着,在这炎炎夏日居然还能感觉到丝丝凉意,煞是难得。
丫头光着脚丫子在石子路上跑来跑去也不嫌疼,一会拿回来一把马齿苋,一会拿回来一把荠菜,成了大孩子们和杨根月之间的联络员。
这些大孩子即便是农村长大的,像杨双年这样的,也几乎都没有做过农村里的事情,能认识这些野菜没有摘错已经是非常不错了,但采摘的这些离做菜的标准可就差了两三里的距离。
丫头丢在地上的这些野菜要么不是太老了吃不动,要么就是太少了根本炒不上锅。
为了满足这些大孩子们的好奇心,杨根月到菜地里摘菜的时候顺手在地边上又多采了一些野菜。
其实,这些野菜杨根月平时都是很少吃的,因为野菜柴,要想做的好吃,必须要多放油水。
菜里多放油可是一个非常奢侈的行为。
一顿饭终于在杨根月的奇思妙想下完成了。
同样的食材,翻着花样弄,硬是被杨根月整出了二十六个菜。
两个八仙桌拼在一起,大盘小蝶的满满放了一桌子。
“这也太漂亮了吧!”
“大姐,你做的菜比饭店里的还好看。”
“不行,我要先尝尝这个红烧肉。”
“真傻,要先尝这个荠菜肉圆,这里面可有我们的劳动成果。”
“你们都不识货,这油焖泥鳅才是真正的好货。”
大孩子们开始还叽叽喳喳的讨论吃这吃那,当一口菜下肚,却都纷纷闭嘴了,因为他们没有时间说话了,若再说话,好菜可都被别人吃完了。
大孩子们都是正在长身体的时候,肚子是真的饿,吃饭的速度也是真的快。
前前后后不过一刻钟的时间,就像是龙卷风过境,一桌子吃得是干干净净,一个个摸着自己滚圆的肚子,意犹未尽的感觉。
可惜嘴想吃,但是肚子却已经装不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