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必须要讨回自己的清白。
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此时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孟晓云。
1989年5月的某天。
正在部队的王钰民突然收到同学发来的一封信。
信中告知4月7日下午。
有人在二道沟村孟晓云家附近的一个水沟里捕鱼时,在沟边一个废弃的涵洞里发现一具套在尼龙袋里的尸骨。
法医说尸骨属于一个18岁左右的年轻女性。
后来孟晓云的母亲从尸骨头颅下颌骨上的一颗假牙辨认出尸骨的身份就是孟晓云。
公安局派人到现场勘查后,孟晓云的尸骨已交其家人收殓下葬。
王钰民当即回信让该同学帮忙打听凶手是否落网。
不久同学复信告诉他:凶手没有找到,此案仍是无头案。
孟晓云的母亲因为悲伤过度而脑中风,现正在医院抢救。
当夜,王钰民失眠了。
和孟晓云当同窗和同桌时的点点滴滴如同过电影一般一幕一幕从脑海中“走”过。
由于当时他大部分精力都花在踢足球上了,文化课成绩自然就成了“学渣”等级。
而身为“学霸”的孟晓云在文化课方面给了他极大的帮助,让他不至于成为全班的“吊车尾”。
他的饭量大,但家里条件不好,给他带的饭往往不够他吃。
每次都是孟晓云把自己的饭分出一部分给他,不至于让他饿着肚子听课。
他出于感激,放学的时候主动当起了“护花使者”。
和孟晓云结伴骑车回家。
一直将她送到二道沟村村口为止。
天天如此,风雨无阻。
一直到1987年7月4日的那一天。
他还清楚地记得那天孟晓云和他告别时说的那句话:“预祝我们都实现自己的梦想,高考后再见!”
可谁能想到那一日的告别却成了永别?
自己最好的朋友死得如此悲惨、如此的不明不白。
而自己这时候头上还背着被警方怀疑过的风言风语。
那夜,王钰民做了一个决定。
“我要当警察,就是追到天涯海角也要洗清身上的耻辱,告慰孟晓云的冤魂。”
而在成为警察之前,他要拼命充实自己。
1990年12月。
王钰民三年服役期满,光荣退伍。
由于他在部队期间表现出色,荣获了一次三等功。
退伍后的王钰民结了婚,妻子也是他小站一中的高中同班同学。
自然也是孟晓云的同班同学,与孟晓云也十分交好。
新婚那天。
王钰民将他要当警察,查清杀害孟晓云凶手的想法向新婚妻子和盘托出,立即得到妻子的赞成。
然后他做出了一个决定。
参加1991年的天津市公安局的警察岗位的公务员考试。
中国从1990年开始实行公务员考试。
不过在当时警察岗位对退伍军人有一定的比例倾斜。
可依然以录取率奇低而闻名,真正的属于“千里挑一”甚至“万里挑一”。
1991年3月。
王钰民通过了“千军万马独木桥”,被天津市公安局录用为正式的人民警察。
经过三个月的培训后被分配到津南分局刑警队技术组任技术员。
巧合的是:负责带他的“师傅”恰恰就是当年负责对他的嫌疑进行审查的刑警。
以至于师徒第一次见面颇有一些尴尬。
虽然此时王钰民头上的嫌疑已经从法律层面上被排除了。
但杀害孟晓云的真凶一天没有落网,王钰民就一天得不到社会意义上的清白。
此时孟晓云案已经因为查不到线索而被搁置了起来。
但当王钰民在档案室翻出孟晓云案的卷宗,看见卷宗里当年摁着自己红手印的询问笔录,心中依然无法平静。
在翻阅完卷宗后,王钰民以刑警的角度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此案真凶很可能就隐藏在被害人家周围,因为只有知情人才敢如此胆大妄为。
虽然当时对周围近千人进行了反复排查,但是真正的凶手仍有可能被漏掉。
可是要从茫茫人海中找到凶手谈何容易?
现场早已被破坏,痕迹物证大多缺失,就连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