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古邑侠踪 > 第81章 佛田鸡探遗

第81章 佛田鸡探遗

巧玲珑,反映出袖珍型的特点,高度估计全部控制在两层以内。

这就对了,低矮、袖珍的结构和规模,便于它们隐蔽在树石后,镶嵌于石壁下,让它们多年来安处岩壑而无人知晓。

“长官,快过来!”牛爷叫了一声。

时月与小薯立刻围了上去。

原来他在残存的块石断柱中看到了两块比较完整的石板。

根据长度和宽度,好像是门边石,牛爷说。

小薯说,上面似乎有字。

时月说,是的。一边用竹枝小心刮去表面的腐叶和青苔。

“经坎坷莫问寺闭深山,恋红尘谁悲英雄失路。团长,这是一副对联吧!”小薯说。

秦时月一下就兴奋了,惊叫道:“是啊!这可是一个历经沧桑之人的心灵感悟啊!”

牛爷看到时月二人激动的模样,满意地拍着手上的泥土。

时月又在残石中翻找,竟然又发现一块门楣石,上书“安处方丈”四字。

将它与门边的对联石一比较,完全就是同一种材料和成色。

它们显然原本就是一个整体,对联加横批,又喻示此处乃“方丈室”,真是一语双关,妙不可言。

时月说:“可以初步确定,这里就是‘台基庙’的遗址了。”

“是个吗?”牛爷也激动起来,于是讲起了一个有关这台基庙的传说,让时月二人听得入神。

牛爷说,这个传说是本足法师讲给村民们听的。那时牛爷还很小,但听在耳里印在心里,就跟昨天刚听过的一样。

时月说,出家人不打诳语,否则会入无间地狱。既是本足法师这样的高僧所讲,那就不能当它是“传说”了,应该是真人真事,权且称它为“故事”吧,旧事,以前发生的事。

故事说,不知是哪朝哪代,台基庙有过一位高僧,德高望重,乐善好施。在他的带领下,道场建得很庄严,清规戒律更严,慕名前来修行的僧人却越来越多,最多时有八百之众,寺庙因此香火兴旺。许多人不远百里前来烧香拜佛。

又不知到了哪个朝代,有一年,连下几场大雪,地面的积雪有好几尺厚,甑山上更是大雪封山,不见道路。

几个月下来,寺庙里不仅粮食告急,连灯油都要燃尽。

漫山遍野只见雪,不见路。山上的人下不去,山下的人上不来,和尚、居士们被困在山上了,怎么办?

庙里只好派狗下山,到离庙最近的山脚农户家去借火种。

那几户人家,看看距离不远,就在东面半山腰以下,实则隔着好几道山梁,还须通过猎人和樵夫走的猫狸路曲折上下,好多地方还要攀岩钻林,很是难行。

平时,即使是比较快的步行,也需要几个小时。狗的速度再快,上下也总要个把小时吧。

好在借火种的事,不是第一次,以前也有过,所以操作上已经熟能生巧。

僧人们在狗的尾巴上缚上用来引火的纸捻,村民看到后,自然明白其意思,会将纸捻点着,然后灭掉明火,由狗将冒着火星的纸捻带上山。

但天有不测风云。不巧的是,这一回狗在回庙时,遇上了大风,呼呼的北风将纸捻吹着了。

燃烧后的纸捻烧着了狗尾巴,又蔓延到狗毛,结果将狗活活烧死在半路上。

狗死了,火种自然也就丢失了。和尚们被大雪封在山上,饥寒交迫,年老的病饿而死,年轻的冒死下山,不是摔死、冻死,就是九死一生后流落四方。

本足法师就是从雪窠里挣扎出来的,后来被庙下村民所接纳。

就这样,一座古庙,竟以悲剧收场,也不知是僧人有什么地方不如法,招来了报应,还是前世因果所致,反正就这么曲终人散,遗迹荒山。

山麓那几户人家,基本上都目不识丁,就把狗跑过的路叫做“狗跑路”,狗被烧死的地方叫做“狗爬岭”。至于那庙,竟被称作“饿煞庙”,好生没心没肺也。

后庙下村一清官上山,听到这个传说后,将此庙基改称“佛田鸡”,将庙称作“台基庙”。

你看,在善良者、有道者和文化人眼里,台基庙是一处值得尊敬的道场,是一块殉道者的丰碑,所以哪怕只剩下些废圮的瓦砾与朽木,也值得敬畏和仰慕,不容亵渎。

是的,这是一个悲壮的殉道故事。

环顾眼前的荒山残基,秦时月觉得如在梦中一般。

他仿佛看到了当年和尚们因冻饿而死的身体,还在禅堂的单位上笔直地端坐着,至死都在念佛,都在入定。

看官也许会说,你这说书的,说累了说糊涂了是吧?他们又哪来的“单位”呢?

是的,没错,他们就是在各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