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面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杂七杂八的原因,比如太上皇当初为什么选择永和帝,还不是因为他在在自己的子嗣当中是最不起眼的,而且还没有人支持他。
剩下的其他皇子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支持的人,一旦选择了其他的皇子,那些支持自己皇子的人,可是就有从龙之功。
他们就会迅速膨胀,然后排挤其他势力,从而扰乱整个朝堂上的秩序,选择的那个其他皇子也看着这个机会,趁机和自己争权夺利。
所以太上皇才会选择永和帝不起眼而且没有根基的人,最重要的就是永和帝没有根基。
从而也不会有掌控朝堂的机会,整个朝堂还是有太上皇自己掌控。
所以太上皇根本不可能选择其他皇子从而废掉永和帝,重要的就是那群人背后有人支持,太上皇可不想看到有人和自己争权夺利。
这也是太上皇直接把江文莲贬到岭南这个地方的原因。
就是因为江文莲在朝堂上直接投靠了永和帝,让永和帝有一丁点根基,所以才把江文莲贬到离朝堂十分遥远的岭南。
为的就是让永和帝在朝堂上没有根基,从而让永和帝不可能跟自己争权夺利。
太上皇在后期可能会放权,但现在绝对不会,现在的太上皇还十分的警惕,因为太子造反的原因,太上皇看谁都抱着一份警惕心。
后期虽然会对自己儿子因为造反的原因心疼孩子,现在的太上皇对于自己的孩子永远抱着一份警惕之心,害怕他们又造反之类的。
所以锦衣卫的人才会对于江文莲突然忙碌起来产生警惕,生怕江文莲又和永和帝产生了什么联系。
江文莲寄往京城的每一封信都会被锦衣卫的人检查过,确定没有问题之后还会拿给太上皇看一眼。太上皇带确定没有问题之后才会拿给皇帝观看。
所以现在太上皇对于朝堂的把控力度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永和帝和江文莲的一举一动都被太上皇把握在内。
太上皇现在对于自己的生命看的很重,任何对自己有一丝威胁的可能都要抹除在刚发生的时候。
而在草原上当然有太上皇的奸细,太上皇对于草原上突然起了战争也比较好奇。
等到太上皇接到草原上的信息的时候,太上皇看到卧底自己的心提到草原上各个大大小小的部落突然对一个部落群体围攻。
突然大笑了起来,草原上越乱,太上皇就越高兴,草原上的人越乱就越没有功夫进攻大乾。
但等到太皇看到为什么进攻那个部落的时候,脸色突然凝重起来,因为信中提到被群起而围攻的部落有3000多名重骑兵。
那名部落还朝着两个汉人投成了,那两个汉人才是那3000多名重骑兵的实际领导者。
太上皇看到这里脸色凝重了起来,3000多名重骑兵对于大乾起不了什么太大的威胁,哪怕这三千多名重骑兵随便在一个反贼手里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威胁。
到时候他然后直接号召全国的士兵也能解决掉,但太上皇考虑的不是这儿,而考虑的是两名汉人,什么能有3000多名重骑兵,而且还是在草原内。
而且那3000多名重骑兵在信中显示是突然出现,任何人都没有察觉到,太上皇坐在自己宫殿的椅子上。看着这封信慢慢的陷入了沉思。
首先看上皇对于这封信的真实性没有怀疑,因为派出去的卧底都是绝对的忠诚于大乾的。
现在太上皇怀疑的是这3000多名重骑兵到底是谁的,太上皇现在怀疑有商人为了利益和外族合作把关内的铁器运动了关外。
毕竟历史上商人为了利益干这种事儿的还不少,但太上皇想到不可能,因为围绕着整个关外都有边关防守。
如果是一两个人单独轻装,运送到关外还有可能,但一两个人携带的物资太少,最多携带半幅铠甲,半幅铠甲要想这样补成3000多名重骑兵,至少也得需要6000多次,但6000多次边关的人不可能丝毫察觉不到。
除非巡逻变卦的人被收买了,但这又不可能,到底是什么样的利益才让边关的人放过呢,要知道从关内运往关外铁器的话可是会被诛九族的。
太上皇在处理政务的地方越思考越觉得不对劲,到底思考不出来这3000多名重骑兵的从哪里来的。
首先不可能是从关内来的,边关对于铁器的把格很严重,基本上不可能有铁器流入到草原。
那就是草原上的人自己产出来的,但又有一个问题,工匠哪里来的。
看上我想到以前元朝的时候,从关内掠夺了大量的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