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爷,前面就是丰宁县,我们可以去那里的客栈休息。”耳边传来一欢快的少年音,回过神来的苏愿打量着手中的折扇,在看着面前活跃的少年,点了点头,跟着向前走去,四周繁茂的树木垂下枝条,清风拂过,树叶飒飒作响,像是有谁在轻喃低语。
苏愿边走边查看着系统给到的信息。
丰宁县,一个山清水秀的县城,因为临近京城,所以进京赶考的学子经常会借宿这里,又因为丰宁县旁边有一处非常繁茂的林子,因此,这里盛产各种兽类皮毛,其中有一种狐狸的皮毛最受达官贵人的喜爱,而这种狐狸,只生活在丰宁县的林子中,因此,丰宁县狐裘美名远扬,这里的村民也因为狐裘而富裕了起来,成为天子脚下最为繁盛的县城。
看着身上的狐裘,苏愿心下了然,前面的书童身上背着重重的背篓,嘴里还一直絮絮叨叨地说着什么,在这静谧的林子里,书童的叽喳声成了枯燥路途中的点缀。
走了大约一刻钟,两人眼前出现了一条宽敞的大路。
“少爷少爷!丰宁县到了!”林子边缘矗立着一块硕大的石碑,正面写着丰宁县三个字,碑底小憩着一尾活灵活现的狐狸,石刻的狐狸此时半寐半醒疏懒地团在碑底,好像随时都会醒来闲散地走进林子里。
与平常的狐狸不同的是,这只狐狸,有着两条尾巴。
“真奇怪,这丰宁县明明是因为狐裘出名,却偏偏要雕刻一只这么慵懒的狐狸放在石碑下。”书童嘟囔着,却也没有仔细探查,转过身来招呼着苏愿。
苏愿收回了打量的眼神,跟着往前走去,经过石碑时,苏愿回头,看见了石碑背后用鲜红的颜料写就的县志。
回想起之前进入的副本,县志一般都是黑色的字体,可这里……苏愿暗暗埋下思绪,打算等夜幕降临,再来探查,现在要做的,是应付好目前的书童,不能让他察觉不对劲,毕竟,锦衣玉食的富家少爷,可不会对一个县城的县志感兴趣。
“阿木,你去打听一下这里最好的客栈。”
“唉,少爷放心,阿木肯定给你安排好!那少爷你在这边茶摊等我一下,不要跟陌生人走!夫人临走叮嘱我要看好您的,您可不许再把我抛下了。”
注意到抛下两个字,苏愿嘴里答应着,却也摆出一副不甚在意的样子。这个小书童虽然话唠,但是却给了很多信息。所以苏愿倒也不排斥听他说话,只是他现在的身份大概是一个玩世不恭的少爷,要是认真听话的话,恐怕会被这个叫阿木的书童怀疑。
眼看着眼前的书童飞快的走远,苏愿环顾四周,草棚搭建的茶摊,摊主是一个年迈的婆婆,不过烧水煮茶的时候倒是挺利索,大概是因为经常碰见来往的行人,所以养成了一副健谈的好口才。
茶摊来的每一个人都会被她照顾得妥妥贴贴。“后生进京赶考啊?”老婆婆端着茶水就来搭话。“看你长相俊秀,相必也是饱读诗书。”
苏愿打开扇子爽朗一下:“婆婆好眼力,还有三月科考,我这不进京一试,若能考取功名,也算光宗耀祖。”
“我观后生你呀天庭饱满,定是有才之士,他日金榜题名,一定要记得再来光顾我这茶摊,让我这草棚子也沾沾相公的文气。”
“婆婆谬赞!”苏愿当即笑开。
“你这婆婆,净说好话奉承人,昨天打南边来的书生你也是这么说的,这位相公,你可不要被她迷惑了,这婆子,就想让你多喝点她家的茶水!”
“什么喝茶水,她家有个姑娘……”
“哎呀!老婆子就是看这个相公容貌俊秀,就多夸了几句,再者说,老婆子阅人无数,这点看人的眼力见还是有的,你们几个泼皮,怕不是看我老婆子一个人,这才来搅我生意?出去出去!少来惊扰我的贵客!”婆婆边说,边拿起旁边的扫把打了过去。
两人被一顿劈头盖脸地乱打一通,还忙不迭地胡乱嚷着什么。
茶摊婆婆听起来却好像更加生气了,将人轰了出去。茶摊霎时间就只剩下了苏愿一个人,好在婆婆还没有忘记自己的茶摊,不一会就满脸笑意地走了进来。
“后生别在意那两泼皮的话,婆婆我看人可准了。”
苏愿摇了摇扇子。“多谢婆婆抬爱,您家的茶很好。”
“说到这个茶,那可有讲究了,那是我家秀娘自那林子里采来亲自炒制的,花了好大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