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敖包滩 > 第8章 大娘

第8章 大娘

白肉都露出来了。祖母让老姑帮她把裤子缝好才回家,羞得自己都挂不住脸儿了,可是这个没脸的娘儿们就是这么不招摇性,第二天又出来串门子,在家待不住呢。

大大爷是最认干的实干家,他每年挂锄的时候,他就会在场院里脱坯。

在农村有四大累的说法:叉大墙、脱大坯、娶个媳妇儿……由此可见脱坯是四大累之一,排名第二累。

脱坯的时候,要用马车去挖最好的碱土回来,好的碱土是油黑的。把土拉回来圈成泥窝儿。叫上几个儿子再找几个帮工从井里挑水倒入其中,挑水的人们嘴巴啷叽儿地讲笑话,还是生怕落后。国栋哥兴高采烈地唱起了样板戏:“提篮小卖,拾煤渣,担水劈柴全靠她,里里外外一把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气喘吁吁的唱腔引得大家哈哈大笑。欢声笑语,唱唱闹闹,干劲十足,不一会的功夫,泥窝水已满。然后用铡刀把麦秸铡成一手豁子长的,分散开撒到泥窝中,几个人把裤脚撸到膝盖以上,拿着二齿子进入泥窝从里向外倒泥,外面的人向里扔土,把麦秸泥拌匀后,闷上一宿变成囚泥,这样的泥熟,待到明天脱坯时好使。

第二天不知是谁家的公鸡叫出了第一声,天边刚露鱼肚白,帮工的人挑着水桶、扛着洋叉二齿子、挑着坯模子、拿着铁锹,打着嘴仗嘻嘻哈哈来到大大爷家的脱坯场,先把坯模子放到水中浸泡一下(模子长为一尺二,宽为六寸,厚度为二寸),人分两组,有在泥窝倒泥的、有从泥窝供泥兜的、有抬泥的、有供模子泥的、有摁模子的、有挑水的,分配完毕,大大爷就给大家先发早饭吃,白面的馒头和豆浆再配上咸菜疙瘩吃饱了开始干活儿。

第一兜泥落地,国顺哥就大显身手了,把两个坯模子左右分开,先把外面的模子放上泥,然后再脱里面的模子,来回交替。供泥的是一叉一块坯,多了少了误事,摁模子人费劲、脱得慢,嫌弃供泥的没有眼力见儿,相互配合需要默契。摁模子的从水盆中用手捧上水浇到泥的上面,周围一抹,是为了好提模子,然后用拳头把四角填平,再用两只胳膊放到泥上向后一拉,一块表面光滑中间稍有凹陷、棱角分明的土坯就脱成功了。脱几块坯后,模子就要蘸一下水,是为了模子四框不沾泥,提模子省劲、也整齐好看。就这样循环推进,摁模子人倒着向后进行,左右开弓,两个模子来回脱,不一会的工夫,长长的一排排土坯整整齐齐地就摆在了眼前,两组脱的坯是摆成了一大片。

摁模人总不像和泥的、供泥的、抬泥的那样用大力气,但需要一个既麻利、手头又熟练的人,四肢要灵活,起蹲不能迷糊,不怕腰腿疼,所以摁模子一般人干不了,快慢都看摁模子的,抬泥的放多了,泥浆干了不好用。抬泥要会看堆与堆之间距离必须恰当,多放少放都不行,这一大兜泥能脱多少坯必须心中有数。供模子泥的要有眼力,得又快又稳,小心摁模子的胳膊,不能伤着。抬泥得需要有力气,一兜泥一百四五十斤,两人是来回小跑。泥窝供泥的站在泥中,是麻利地把泥兜供满。大家是顺脸淌汗,打哈凑趣儿,说说笑笑,铆足了劲,干的是热火朝天,有人还唱起了劳动号子,让大家紧走几步,鼓励一下人们的干劲,也增加了这劳动场面的气氛。

三两天后,就得把平卧的坯立起来,这样易见光、透风,会加快干燥的速度,棱角相顶,摆成一个个三角形状,犹如两个人背靠背。这样立互相顶着不容易倒,还好透风。立好后再晒上几天,码垛要选择地势高,不容易存水的地方,把坯集中码起来。有人先把坯底面粘的土用铁锹平一下,后面的人开始码垛。将头两块坯横立着棱角相对,成等腰三角形,然后两面开始码,长度两米多,再接着往上码,码到最后将两侧的斜坡从上到下并排用两块坯封顶。就算遇到秋雨,也有利于顺水,等到土坯干透了,便可拉回去给儿子们盖房垒墙用了。

坯垛更是称王者应该有的高度,能爬上去的男孩子会统领整个村庄,言听计从。“是我的兵跟我来,不是我的兵滚尿苔!”振臂一挥间一排人马就聚齐了。堂堂的小老叔儿十几岁就领着一帮儿侄儿们上墙头、爬柴垛、上山下河地操练起来了,一帮一帮的孩子都在精神领袖的引领下,成为与命运抗争的坚强战士。

坯垛是孩子们藏猫猫、拼刺刀的好地方,常常因为玩疯了而推倒了坯垛,倘若惹了祸,撒腿就跑就像一窝行走的风。

大大爷是能干出了名的,那张四方的脸上写着两个字“实诚”。他不苟言笑,总是冷着脸。像一头不知疲倦的牛,手扶着由几把铁剑铸成的铧犁,人腿和牛腿共同穿过的垄亩。弯钩犁磨得锃亮,这辈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