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一年级的时候,柊与理在一堆摆明是为了让学生们“浅尝辄止”的选修科目里,为自己报名了社会学的课程。
当时这门课的老师,很大方地给了一整节课的时间,让大家讨论身为社会动物的人类之间的各种关系。
讨论的形式很自由,找周边的同学嘴巴一张就可以开始说,内容只要不离题也未设其他限制。
起初大家还在中规中矩地讨论各种人际关系的构成、模式、主要表现和制约条件。
但最后不知道怎么的,演变到了开始争论哪一种人际关系是最好最完美的。
由于能够影响这个问题答案的主观因素过多,柊与理并没有加入愈发有小学生吵架阵仗的争辩中。
只是同学来问“森见你呢?你觉得哪种关系最好”的时候,她才予以了一定程度的回应。
“我的话……”
彼时的柊与理说。
“排除亲缘关系——朋友吧,我觉得能当朋友最好。”
“看吧,连年级首席都说朋友最好了!友谊天长地久!不懂的永别了!”
同属“朋友”阵营的同学为柊与理鼓掌。
“嘁——说得跟朋友不会闹掰一样!”
刚被“情侣会分手夫妻会离婚”重创的、“恋人”阵营的同学据理力争。
“哎呀,所以我说当家人侠不好吗?话说你们别忽略森见刚才说的亲缘关系论外啊!森见明明是我们家人侠的一员!”
“可是孩子跟父母决裂的例子也同样是有的,甚至整个过程带不定还是最高的。”
“越痛说明越爱。如果亲子之间不存在爱的话,又怎么会痛?如果爱是积极且正面的,那亲子关系就是最好的不是吗?”
“可你自己也说了这个‘最好’是有前提的,讨论问题只讨论好的方面,你这是打算直接跳过讲道理的环节吗?!”
“而且在讨论这个‘爱’这个问题之前,不应该先拿出一套该如何量化各种关系之间的‘爱意多少’的标准吗?不然凭什么证明亲子关系的爱是最多的?”
大家各执一词,吵吵嚷嚷。
柊与理虽然对这种没有标准答案的讨论很有兴趣,但她的兴趣仅限于聆听与收集众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毕竟她既不打算说服别人,也不可能被别人说服,从而改变自己的思想。
而柊与理的沉默在人群中并不显得突兀。
因为和她同样不想参加这种过于发散的辩论的同学,也还有很多。
“话说森见,”吵闹中有人凑到了柊与理身边,“你是不是在校外有男朋友啊?”
那个问问题的人柊与理认不出来,可能是以前同班过的同学,又或许只是胆子比较大的陌生人。
不过无论是哪边,柊与理都不介意回答这个问题。
“没有。我没有男朋友。为什么这么问?”她不解地看着对方。
“唔,抱歉,我也是听说啦……大家都说你差不多把学校里的男生拒绝完了,可能是在校外有男朋友。我刚才一下很好奇就……对不起哦,突然这么冒犯你……”
那人埋下脑袋。
柊与理听后摇摇头:“没关系的,我没觉得冒犯。”
就在这一小段有恋人和朋友真的有区别吗”,从而转移到了该如何界定友情与爱情之上。
由于刚被问完是否有男朋友,柊与理便也顺着这个被提出的问题和大家的讨论仔细想了想。
有人说,和喜欢的人会想要一直在一起。
可柊与理认为这个论据不够有力,因为她也总想跟北条待在一起。可北条对她来说虽然的确是喜欢的人,但只是对朋友的喜欢,显然不是恋人关系。
又有人说,两个互相喜欢的人,感情发展到一定地步,会自然而然产生想要不断独占对方的偏执。
可这样的感觉同样不限于互相喜欢的恋人之间。
朋友之间也会产生独占欲。否则就不会有小孩子从幼稚园开始就哭闹着大喊“你只能跟我玩不能跟别人玩”了。
那么在某种意义上更加亲密的“性”呢?
这次不用柊与理思考,很快就有人嗤笑着反驳道:“性和爱是可以分开的,我们学校这类人不说多但也绝对不少吧,这还用举例?”
所以到底该怎样界定友情和爱情呢?
那个一年前留下的问题,柊与理至今都没得到答案。
只是当她看着眼前的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