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临近春节。
在假期中,徐源和赵翔以及确定的项目成员,可以说都没有闲着,时不时便在线上讨论,关于高能同步辐射光源装置的改造计划。
既然是要作为光刻工厂光源,就必须考虑到各种细节。
确保后续的实验能正常进行。
可以说直接关系到,稳态微聚束光刻工厂的成功与否,绝对不能有任何错误。
否则等光源建好正式交付,再想更改就困难了。
为此徐源对所有人,都是高标准严格要求,针对一处细节多次讨论,最终无误才正式确定。
差不多也就在这个春节假期过完,改造方案终于出炉。
这其中多亏了大家坚持。
而对此徐源还有一个惊喜发现。
那就是,高能同步辐射光源装置,改造方案完成后,眼前虚拟面板上的进度条,又再次出现了增长。虽只有百分之几的幅度,却间接说明他们的改造方案是可行的。于是徐源也没在方案上,过多的纠结。
很快便正式施工。
毕竟时间不等人,早点动工也好早点交付,尽快开展实验。
不过在高能同步辐射光源装置,改造建设的这个阶段,他们只能把精力先放在理论上。
以及除光源之外,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这样一旦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启用,便能立刻步入正轨。
——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流逝。
接下来几个月时间里,光电技术研究院方面,频频传来好消息,每次都挑动着网友们的情绪,让大家看到了国产极紫外光刻机的进步。
正是碍于这种正反馈,大家对解决国内高端芯片制造问题,可以说越来越有信心。
但同时大家也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徐源的名字,并不在国产极紫外光刻机研发项目名单中。
要知道科学院,刚决定自研极紫外光刻机时,所公布出的项目负责人名单中,可是确确实实包括了徐源的名字。
也正是因为这点,才激发了大家的自信心。
认为只要徐源参与,那就一定可以创造新的奇迹。
结果就目前情况来看,似乎事情并非如此,随着事情在网上逐渐发酵,参与讨论的网友数量持续增多。
以至于后面都产生出消极情绪。
有的网友认为,徐源肯定参与了项目研究。
只是出于保密性未公布。
其他人则觉得,徐源并未进行极紫外光刻机项目,毕竟徐源本就没有相关的经验。
在话题登上热搜之后,相关评论区内,能看到各种留言。
“光电技术研究所的光刻机项目,负责人里面并没有徐院士,估计先前科学院公布出来的名单,就是简单挂个名而已。”
“看来先前我有点太乐观了。”
“虽然最近频频传出好消息,但并没有实质性进展,到现在连22纳米规格都达不到,我实在想不出,有什么办法能得到海外极紫外光刻机的水平。”
“徐院士毕竟不是万能的,现在这种情况倒也可以理解。”
“难道咱们真就没有办法,能够解决高端芯片的生产制造问题?”
“反正我是坚决相信徐院士,在项目没有进展前,选择保密是很正常的,说不定哪天就突然来个惊喜。”
“当初谁知道,我们一下子就拥有了五代机?”
“越是这个时候,才越是应该保持自信,绝对不能让海外看笑话。”
……
对于网上谈论的事情,徐源自然是偶尔看到过。
但他并没有选择回应。
毕竟眼下所有科研人员,精力都在项目上,谁还有闲心去管网络情况如何。
更没有必要去解决。
反正等有了好消息公布,风向便会瞬间逆转。
尤其稳态微聚束光刻工厂的问世,相信更能给所有人一个天大的惊喜,恐怕到时候都有人不敢相信。
而当时间进入七月份。
徐源却没有继续待在燕京,特意抽时间前往庐阳出差。
这段时间,他主要精力尽管放在了稳态微聚束上,却也没有忘记量子创新研究院,那边正在进行的量子直接通信系统编码设计工作。
因为量子直接通信系统的设计,早已经步入了正轨。
有潘宪峰院士带队负责,加上他远程指导,总算完成了整个系统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