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人心者应得天下。主公仁德,国运亨通,万民幸甚,如日东升。商汤气数尽,天下另归心,这是天意,也是民心。顺天意民心者兴,逆天意民心者亡。望兴不望亡,世之常情。然兴亡交替,又非易事。天意已存,民心已在,还需运筹帷幄,掌握时机。时机者,一为水到渠成,一为人志所谋。谋划确当,万事顺利。谋划不当,定遭失败。视当前之局面,商汤之强犹存,强弩之末,亦不可轻视。西岐虽地占优势,但国力还弱,仍需渐进,扩大版图。今日不努力,他日必亡国,不亡于商纣,则亡于其他。既有他日之亡,何不自强,以仁德统一天下,于国于民均有百利而无一害。长远计谋,必定东征。前有崇国之隔,崇侯虎为虎作伥,必定抗拒。后有戎人,亦不可大意。依草民之见,后抚戎人,稳固后方;征讨边国,扩大国力;普施恩德,爱民惜才,顺应天时,敬武重文,倡耕耘以实国库,教民武以壮兵力。国力尚弱,兵力欠强时,宜毕恭毕敬,顺依纣王,麻痹敌方,抓取时间,朝拜天子,除其疑虑。挟天子之令,平西戎,灭密须。如若顺利,速派工匠,呈珠宝,进美女,取悦纣王,促忠良离心,督纣王荒政。然后取其亲信崇国,打开通道,扫除进兵朝歌之障碍。另外,密使东方,鼓动夷人反叛,怂恿商兵东进,使其朝廷空虚,以利我军乘虚而入。到那时,天时地利,万民齐心,推倒商汤,拥立新王。此乃天下大势,无人可以抗拒。
众文武大臣听了姜子牙的奏折,发出一阵阵赞叹之声:
“真神人啊!不愧为太公望!”
“太精彩了!有理有据,令人心服!”
“一席话,驱除了我们西岐人的悲观想法。前途光明,大有作为,鼓舞人心!”
姬昌听后,心情也激动万分。有许多话是他想了多年的,只是憋在心中,没有讲出来。有些话,如同一盏明灯,点亮了他前行的道路,使他顿开茅塞。
他连连称赞说:“好,好,太好了!”
退朝以后,姬昌又反复了姜子牙的奏折,对姬发说:“孩子,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位可以率兵征讨商汤的军师与老师。明日颁旨,拜太公望姜子牙为军师,统率全军。”
这样,姜子牙姜尚又多了一个名字:师尚父。
次日,西岐城东郊外的将台演练场,三军齐聚,威武雄壮,士气高扬。在战鼓号角声中,太公望姜子牙、周公旦和召公奭登上将台,被西岐王姬昌封为三公。太公望主持军事,周公旦主持外交,召公奭主持百姓教化与耕耘生产。
西岐王姬昌封罢三公,对站在身旁的二世子姬发说:“三公已封,朝纲确立,文武齐心,图谋大业,不可松懈。”
姬发点头,说:“孩儿记下了。”
西岐王姬昌与他的继承人姬发就是后来周朝的开国二王。前者即周文王,后者即周武王。
周公旦也是姬昌的儿子,姬发的弟弟。周公旦天资聪颖,勤学好问,只是个子不高,且背有残疾,稍稍驼背。人不可貌相,他雄才大略,能说会道,与太公望姜子牙珠联璧合,再加上威望极高又能务实的召公奭,真是鼎足三立,极好的搭档。
再加上朝廷中西岐王的好友太颠、闳夭、南宫适、散宜生等,真是文武人才济济!
姬昌、姬发父子二人正在说话,随侍来报:“禀报大王,南宫适求见。”
西岐王姬昌说:“请大将军进来。”
南宫适慌慌张张地进来,擦了擦脸上的汗,说:“禀报主公,商纣派兵,越过崇国,向我西岐进发。情况紧急,特来禀报。”
西岐王姬昌一愣,问姬发:“这是怎么回事?”
公子姬发问南宫适:“前来多少兵马?由谁统率?”
南宫适答:“据报由黄飞虎统率。他们到崇国后进行休整,补充粮草。返回崇国的崇侯虎担任了副帅。这二人已率军前来,共有两三万人。”
西岐王姬昌想了想,说:“速请军师太公望前来商议。”
南宫适答应一声,然后派武士去请姜子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