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初,若非他出手相救,我们母子如何能从囹圄中脱身。”
她的话语如同冷冽的寒风,刺入太史慈的心扉。
他深知母亲的期待,尽管胸怀抱负,却也不得不暂时放下傲骨。
叹息间,太史慈向刘璋深深一躬,勉强接受了他的邀请。
“承蒙公子厚爱,我愿随您差遣,只求报答一二。”
刘璋见状,心中虽有些遗憾,但也明白人才难得。
刘璋望着太史慈略带无奈的神情,暗自思量,有能力者总是难以轻易笼络,黄盖受家国所困,甘宁则为师命所系。未来,这样的机遇还能否再现,他心中未卜。
然而,每一步都似乎冥冥之中有所安排,仿佛历经波折,方能得此良将。
新添一员猛将,犹如天降神兵,刘璋的信心在一次次的收编中愈发坚定。
他曾是五虎上将,如今又多了江表猛将,争霸之路愈发清晰。
“子义,待我学业有成,定带你重返冀州,助你实现抱负。”
太史慈闻言,心中略感宽慰,至少还有希望。
若一生守门,那绝非他的归宿。
三天后,在黄琬的协助下,刘璋顺利成为郑玄门下弟子,站在大师身旁,他意识到新的生活就此展开。
“今日起,刘璋将与诸位共研学问,共同进步。”
郑玄的声音庄重而威严,学生们的目光纷纷投向新来的天才少年。
有人提问:“听说冀州刺史刘大人之子刘璋,【获得许劭好评称为天才少年,令人怀疑是否真为同一人物。】”
面对学生的疑问,郑玄并未立即答复,而是将目光转向刘璋,心中对这位传说中的奇才充满好奇。
他期待着,这位神童是否真的能如传闻那般,才情横溢。
然而,自古以来,名声常伴虚妄。
面对他人的溢美之词,刘璋保持着谦逊的笑容,回应道:“许大人过誉了,实不敢当。”
“至于那些关于我的流言蜚语,多为夸大其词。”
他的坦诚并未平息议论,反而让郑玄心中微有失落。
似乎人们对刘璋的才学抱有过多幻想。
“我年少离家,只为求学。
思及不能尽孝,心中满是哀伤。”
刘璋深情地说道,随即吟诵起一首诗,“母手中线,游子衣裳。
密缝细缕,唯恐迟归。
寸草之心,怎报春阳。”
郑玄闻言,眼神中闪过一丝惊讶,他原本以为刘璋会退缩,却未料到他会主动展现才华。
“请说下去。”
他催促道。
刘璋深深一揖,道:“请先生赐教。”
心中暗想,孟兄,抱歉了!
“此诗唤作《游子心》。”
刘璋的话语在寂静中回荡,众人无不为之震撼。
郑玄率先从震惊中恢复,审视刘璋的目光已有所不同,他点头赞叹:“非至孝者,无法写出这等佳作。”
先前的质疑者也随之起身,向刘璋赔罪:“刘公子,您的才情令人敬佩,传言果然不假。”
刘璋谦恭回礼,他欣赏这位能屈能伸的君子,问道:“敢问阁下高姓大名。”
“在下国渊,字子尼。”
对方的回答让刘璋瞳孔微缩,他没想到竟然是他!
时光荏苒,刘璋北海求学的五年,从国渊的挑战开始。
岁月流转,他始终坚守学业,且在友谊的道路上收获良多。
初来北海时,他已成功结识了太史慈,更因《游子心》与国渊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与国渊的好友孙乾更是知己相交。
转瞬即逝,公元183年的钟声敲响,黄巾之乱的阴霾即将笼罩,十五岁的刘璋已非昔日少年,身高拔高,体魄健硕,犹如一道震撼人心的青春风景线。
一群年轻的面庞略显稚嫩,仿佛融合了硬朗与柔美,犹如现代版的文艺战士。
"子义、子尼、公佑,你们请随意。”
刘璋举起水晶杯,诚挚地向他们致意。
这三人是他北海之行的核心目标,远方的明亮星辰——司马昭、徐庶与赵云。将在曹操、刘备和孙权的阵营中熠熠生辉。
"干杯。”
他们一同举杯,刘璋殷勤地为他们倒满酒。
他的感慨如同岁月的回音,唤起了他们的共享记忆。
"转眼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