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三国:开局截胡关二爷组建全明星 > 第13章 如此人才,竟无从寻觅

第13章 如此人才,竟无从寻觅

郡守大人,"诸葛珪见到王进折返,恭敬地致意道,这是我家兄弟的子孙,他恰巧从远方来访问。为的是见您一面。”

王进在介绍时,刻意加重了“宗正”二字的音调,似乎有意强调什么。

诸葛珪闻言,目光转向刘璋,略显惊讶,因为两家之间似乎并无交集。”

公子有何贵干。”

他问道,虽然心中疑惑,但态度依然保持谦恭。

刘璋并未居高临下,而是深深鞠躬,轻声道:"先生言重了,小子怎敢教导先生,只是听说先生品行高尚,学识渊博,特来拜会。”

他的话语犹如春风拂面,让人感到亲切。

这番恭维,即使诸葛珪再淡泊名利,脸上也不禁泛起一丝红晕,连忙谦逊回应。

王进在一旁笑出声,对诸葛珪的为人了然于心,"贤弟无需过谦,公子此来必有所图,绝非虚礼。”

说完,他便告辞,返回府中处理公务。

刘璋感激他的理解,目送王进离去后,被诸葛珪邀请入内。

两人独处一室,诸葛珪试探道:"如今无人打扰,公子若有事,请直言无妨。”

刘璋诚恳地看着他,坦诚道:"确实无事,只是想亲炙先生风采。”

诸葛珪见其诚意,便同意让他暂时居住家中,待丧事结束后再款待。

刘璋感激之余,表示自己可以自行安顿,不会打扰。

数日之后,诸葛珪夫人的葬礼顺利举行,刘璋与诸葛家的三个孩子逐渐亲近。

家中的长公子诸葛郎,年仅十二,身材修长,瘦削。身材不高,但容貌周正,只是面形稍显修长。孙权曾戏称他像一匹马。

他性格朴实,学识广博,通读《诗经》、《尚书》和《左传》。

而四岁的诸葛亮聪明伶俐,一岁的诸葛均则还小,至于那两位年纪轻轻的小女孩,刘璋主要是通过观察她们的举止来认识她们,而非深入交流。

尽管诸葛家族并非豪富之家,却以书香门第著称,府中珍藏的典籍丰富无比。

诸葛瑾闲暇之余,常与刘璋切磋学问,对其深厚的学识钦佩不已。

而年仅四岁的诸葛亮,已展现出超乎寻常的才智,对书籍如痴如醉,理解力更是超越同龄人。

刘璋自愧不如,诸葛亮的见解独特,让他深感自己神童之称实有逊色。

黄巾之乱的紧迫使刘璋不得不告别泰山,这令诸葛珪心中满是不舍,他深知这位少年非比寻常。

刘璋体魄强健,武艺精湛,文采斐然,又得大儒郑玄真传,虽未及冠,却已显现出耀眼的光芒。

作为汉室贵胄,其父刘焉官居高权重,诸葛珪坚信,刘璋未来必能一飞冲天。

在城门外,诸葛瑾略显拘谨地向刘璋表达了感激之情:“与刘兄相处虽短暂,却受益匪浅,‘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教诲让我铭记在心。”

他深深鞠躬,表示由衷的谢意。

刘璋则用力拍拍他的肩,感慨道:“贤弟过誉了,你的才华犹如未经雕琢的美玉,愿我们共同进步。”

刘璋递给太史慈一个包裹,对诸葛瑾道:“离别之际,赠你一份薄礼——这是我恩师郑玄传授的《古文经》。

希望你能潜心研习,不负厚望。”

打开包裹,诸葛瑾眼中闪烁着期待,书籍对他而言,如同瑰宝一般。

刘璋内心复杂,他知道这样的礼物对诸葛瑾来说可能只是水中月,诸葛家的智谋不会让他们兄弟选择同一个阵营。

其实,《古文经》并非郑玄所赠,而是刘璋亲手抄录,只为激励诸葛亮。

他暗自决定,一切只为诸葛亮,他对孩子的感情甚至超越了他的父亲,那十多天的精心呵护,宛如亲子。

刘璋对诸葛亮的爱护几乎到了溺爱的地步,他曾幻想过直接带走诸葛亮,让他成为自己的丞相。

然而,这样的念头只敢在心底盘旋,现实中这样做,只会引来他人误解。

他决定尊重诸葛亮的成长路径,递上两卷竹简的瞬间,他开口道:

“这是三十六计的初始篇章,包含两部策略——《顺流而胜》与《逆流而败》。”

“好好研习,勿负我所托。”

诸葛亮毫不推辞,接过竹简,眼中闪烁着好奇,随即问道:

“那剩余的四部分呢。”

刘璋见状,微笑着轻轻拍了拍诸葛亮的小脑袋:“切勿急于求成,待你根基稳固,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